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会计 >> 成本会计 >最终制约人特点和会计稳健性

最终制约人特点和会计稳健性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5444 浏览:187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是在Basu(1997)了度量条件稳健性的模型之后,国外涌现出一大批有关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文献。基于稳健性的契约解释,Watts(2003)会计稳健性是一种的公司治理机制,西方实证会计学者也对这一议题了充分的检验。基于经典写作技巧理论,会计信息的契约性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仅契约得以签订的各项标的内容,作为检验契约得以执行的一种监督方式,所以会计信息的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写作技巧冲突。但是若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个人私利,而不利用会计信息来充分披露其所拥有的私人信息,那么会计信息就会被管理者用来掩盖其机会主义。与此同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又会受到不同制度环境和企业公司治理性的影响,所以会计稳健性的契约性并不是绝对的。从控制人角度,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来探讨企业使用会计稳健性的真实目的。利用中国A股市场2004至2009年的7146个公司-年数据对控制人特征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了检验,并探讨了中国上市公司中会计稳健性存在的根本动因。利用控制人的流权比例来作为控制权私利的替代变量,流权的提高会增加控制人控制权私利的成本,也就是说较高的流权代表着较低的控制权私利。,基于Basu(1997)的盈余——股票收益关系模型,发现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显着正,而流权比例却与会计稳健性显着负。中国的制度背景,会计稳健性伴控制权私利的存在而存在,并且控制人为了掩盖其“掏空”会利用稳健的会计信息来隐藏其所的控制权私利。基于Khan和Watts(2009)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控制链的层级数与会计稳健性负,也就是说在控制链较长的上市公司中,控制人会倾向于利用金字塔结构本身的复杂性来隐藏其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从而也就减少了利用会计稳健性来藏匿信息的动机。其次,在分组检验中,并发现控制人的权属性会对会计稳健性的机会主义使用产生显着影响,控制链层级与会计稳健性的负只存在于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当中。的分析发现,在对基本回归模型中加入政府控制与控制链的乘积项之后,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只有在其控制链的层级数较小(小于样本的中位数)时才会显着具有稳健性,而政府控制的抑制控制人利用金字塔式控制结构的复杂性来掏空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在国家的资本市场中,会计稳健性并不能作为一种的公司治理机制而存在。相反,会计稳健性被上市公司的控制人用来掩盖其所的控制权私利,所以,基于中国的制度背景当在解释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时更应该关注其被机会主义使用,单纯的将其理解为一种的公司治理机制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关键词:会计稳健性论文控制权论文流权论文控制权私利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9

    第1章 导论9-16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9-11

    1.2 主要内容与结构框架11-14

    1.3 主要创新与贡献14-16

    第2章 文献回顾16-28

    2.1 会计稳健性及其作用16-18

    2.2 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18-21

    2.2.1 替代观18-20

    2.2.2 互补观20-21

    2.3 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方法及其应用21-25

    2.3.1 净资产度量法21-22

    2.3.2 盈余—股票收益关系度量法22-24

    2.3.3 盈余与应计项目度量法24-25

    2.3.4 应计—流关系度量法25

    2.4 基于国内的文献回顾25-27

    2.5 文献述评及对本研究的启示27-28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检测设28-31

    3.1 控制权私利与稳健性动机28-29

    3.2 控制链层级、权属性与会计稳健性29-31

    第4章 研究设计31-36

    4.1 对稳健性的度量31

    4.2 控制人特征31-33

    4.2.1 控制人的控制权与流权31-32

    4.2.2 控制人控制权和流权的分离32

    4.2.3 控制人的权性质与控制链层级32-33

    4.3 控制变量33-34

    4.4 模型设计34-36

    第5章 实证分析36-50

    5.1 数据选取36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36-38

    5.3 单变量分析38-41

    5.4 多变量统计分析41-45

    5.5 的分析45-50

    第6章 、启示与未来研究展望50-52

    6.1 主要研究50

    6.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50-51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51-5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