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技术 >对于来信记李庄先生两封来信

对于来信记李庄先生两封来信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20627 浏览:933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留存有李庄前辈的两封来信。
李庄先生去世以后,很想写点儿什么,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对他热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编辑工作的谢意。但是,一直也没有写成。
前不久

中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清理办公室的杂物,整理朋友们寄来的书信、贺卡等可资纪念、可做资料的物品,准备打包搬回家去。不承想,翻到李庄的来信以后,摩挲再

三、捧读再竟把满桌子、满地的字纸旧稿丢到了脑后。

李庄的第一封来信写于2000年,字迹娟秀而清瘦。原文照录如下。
祥科同志:
您好!
大札收到,谢谢您的鼓励。
我离休后日以写作、读书为事。虽年过八十,精神尚好,唯精力大减了。
您在党报工作,我是一个党报退役老兵。我们幸运,但有一些清规需遵守。我从事党报工作六十一年,对此有些体会。
我最近写了本书,题为《难得清醒》。比以前的几本有进步,没有说检测话,但真话也未能完尽。自己写了二百五十本,原意赠送同好。本想数量不少,不意一抢而光,我自己也没有留下一本,因此不能送您了。不知郑州书店能否找到,我自己认为多少有些意思。
《炎黄春秋》那篇小文,想说新闻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正因为比较重要,所以不能尽兴。“爱好者”愿意转载,当然可以。我就不补充什么话了。
“爱好者”想要我的文章,很荣幸。我针对青年的心理,日内寄上一篇。可用则补白,否则丢开算了。
我不住在报社大院内,大札几经转手,迟复为歉。我的通信处是“北京东城煤渣胡同×号(人民日报宿舍)”?摇 邮编100005
耑此
敬礼
李 庄
三月二十八日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李庄老前辈在信中提到的《炎黄春秋》杂志刊载的他的“那篇小文”,题为《我理解的正面宣传》,载于2000年1月份,只有百字。
上世纪十年代以后,“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主管部门对我们新闻媒体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可是什么叫“正面宣传”?它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在量上界定它是不是“为主”?没有谁做出一个可操作的规定,也没有谁在理论上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说,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高喊口号,空喊口号,不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干部甚至“宁‘左’勿右”,混淆客观的新闻事实和主观的新闻报道的区别,把报道自然界和社会中发生的有碍地方观瞻,影响地方政绩、形象的问题、事故、群体事件等,均视作“负面新闻”、“负面报道”而加以封杀和鞭挞,这就使本来少得可怜的批评性报道、舆论监督性报道,更加难以进行。
李庄的“小文”说,他理解的《炎黄春秋》里所说的正面宣传,“就是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更不是凭一己好恶阐释事物”。他举例说,他的孙子的一个同学曾认真地问他:“我国真发生过‘文化大革命’吗?”这使他大吃一惊。
李庄说:现在有的文章所以吞吞吐吐,说白了,就是在对主席的评价上有不同看法。有些文章讳言后期确实犯过错误,任你笔下生花,文章也难理直气壮,因为不符合事实。
李庄在“小文”结尾归纳说,他自己熟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以这个文件作为思考、判断一切问题的指针。他认为文件对同志的评价是正确的。不能要求报刊上每篇文章都说得面面俱到,但要求它们掌握全面的精神。“全面,才是真正的正面,才能真正令人信服。”
“全面,才是真正的正面,才能真正令人信服。”这话说得如此精辟,如此深刻。不是曾经沧海又缜密思考的人,怎么能有如此简洁深邃的总结!
在这里,我读出了一个党的新闻人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读出了他对过去新闻指导方针失误的无奈,读出了他的清醒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读出了他认真、严谨、谦和、诚恳的作风。他是我们敬仰的新闻界前辈,身居高位,成就卓著,却没有一句官话、大话和套话,也没有一点儿的官气、傲气和俗气。我是何人?他像惯常的“老北京人”那样,称呼我用“您”,而不用“你”。这个细节,我们很多人平时是不大注意的。
李庄的来信认为,他的《难得清醒》一书“多少有些意思”,但我当时只读过他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我在此书上标记是“94、3、10晨读完”)。此书出版于1993年9月,记述的是他1946年至1986年在人民日报工作期间处理和接触的一些大事,当然包括他个人对这些事情的看法。《难得清醒》一书出版于1999年9月。那时,他已经离职3年。真话,虽“未能完尽”,但肯定是挠到了人们的心窝,不然,怎会“一抢而光”?
在《难得清醒》一书中,谈到“文化大革命”,他说:“感谢‘文化大革命’这个最有说服力的反面教员,十年磨炼终于擦亮了我们的眼睛: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在真理标准讨论中态度鲜明,在拨乱反正斗争中一往无前……还是这些人,不仅有了更大的积极性,还有了过去未有的创造性。”
说到“文化大革命”,不能不说到主席。李庄认为,中国人民在、领导下取得了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功绩“怎么说都不为高”。另一方面,发动和顽固坚持“文化大革命”,对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长期信任、姑息,使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遭受难以补救的损害。他的这个错误,“怎么说也不为重”。李庄先生还说,他长期不明白,是大知识分子,后来上了被告席的、姚文元也是知识分子,他们为什么那么歧视和痛恨知识分子?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他“终于懂得了阴谋在一定情况下确实厉害”。
李庄的《难得清醒》一书,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从“启蒙”、“探索”、“追求”、“苦斗”、“攀登”一直写到20世纪50年代的“考验”、60年代和70年代的“困惑”,以及拨乱反正后的“沉思”。“文化大革命”、,是此书绕不过的话题。他的清醒认识让新闻界同仁感佩。作为新闻学专业期刊的主编,我看到他关于“全面,才是真正的正面”的说法,深深折服,即想转载一下,以便让更多的新闻界同仁看到。但是,掂量再

三、考虑再虽已经李庄前辈同意,我还是放弃了。其中原委,过来的人自然都能明白。

如李庄老人在信中承诺,随后他就给我寄来一篇题为《寄语新闻爱好者》的文章,并附有一封短信,说:“一篇千多字文,写得不好,请您阅正。如果可用,请修正补白。如不堪造就,请能退我为感。”
这篇文章发表在2000年6月《新闻爱好者》的扉页,同时配发了他的“近照”。后来,它被收入了李庄文集。
再后来,为了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我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郎劲松,专程到李庄老人的寓所做了一个专访。那天,我们三个谈了近乎一个下午。郎女士记录,我则根据对《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中忆及的有些情节提问,因而谈得非常融洽。他老人家的谦和,对晚辈的照顾,让我们“问所欲问”,为专访的成功写作提供了方便。事后,郎女士果然写出了一篇出色的文章,题为《永远保持青春——访朝鲜战争中的第一位中国战地记者李庄》,发表在当年《新闻爱好者》第12期上。而我,仅仅在“风雨四十年”那本书的边页上记下了一些我认为非常紧要的话语。这些话语,关系到重要的历史事实,也关系到国际间的关系。
那天,访谈接近结束的时候,触及一个话题,他老人家忽然义愤填膺起来,指名道姓地斥骂。
我们虽有以前的文字来往,但毕竟是第一次见面。那件事情、那个人,令他如此愤怒,并且在我们这些晚辈面前发泄也毫无顾忌,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这是李庄老人的另一面,是他血性的展示。
在《难得清醒》一书中,李庄回忆,粉碎“”后,《人民日报》曾经发表《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评论员文章,提出“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哪一级组织定的,什么人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有人打电话斥责他:“你也是个老同志,你同意文章的观点吗?”“文章里说的‘领导干部’,包不包括?”李庄“也相应提高声调”回答:“你认为如果批错案子就不应该平反吗?”
可见李庄的“另一面”,不仅仅会在我们这些无名小辈面前展露。据他回忆,拨乱反正的岁月,他的一位老战友在电话中说:“你们原来都是谦谦君子,怎么现在也有点火气啦?”李庄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你没有听说懦夫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变成勇士吗?”
这让我找到了认识李庄的一个根据。
(写于2012年7月25日)
编校:张红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