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初中班主任德育 >简论探析对民办高校学生教育智能结构理由

简论探析对民办高校学生教育智能结构理由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6095 浏览:187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笔者在民办高校教育实践中对于这一层面学生的智能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应如何注意引导和调动受教育者充分利用系统受教育的这一段时间,更好地、快速地发挥和提高各方面的智能,把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使之更好地施展其才华,提升其能力,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智能分类;智能结构
无论何人,只要其受过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则是发展事业、领导企业、参与建设事业各项工作的根基和资历。然而,某一个人道德、素质、水平、能力的优与劣,主要取决于一个人智能的高与低。
1人的智能及其分类

1.1人的智能

人的智能应该是智力和能力的总合。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强弱,当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后天的学习、培养以及相关的训练更为重要。因此,有的人即便先天智力高而强,但后天不注意学习、遏制培养、懒惰训练,照样会变为低智力的人。而有的人先天智力稍差,但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接受培养、加强训练,一定会变为高智力的人。

1.2智能的分类

智能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一个方面: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美术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控制智能、科学探索智能、其他智能。
2高等教育对人的智能结构的影响

2.1传统的教育产生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无论隶属于哪一类的高等教育,其教育模式都是基本上一样的。对于理论课程,学生上课只听教师讲授,然后完成规定的作业,考取一个较高的分数,这样就被认定是优等生了。而对于实践课程,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钩现象,学生没有能力较好地完成不同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常常是敷衍了事,盲目抄袭。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可能使学生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民办高校的学生往往形成两个极端:一是死读书,求得考出卷面上的高分,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结果是分数高;能力差;二是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求甚解,以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主要精力未放在学习上,其结果是分数低,能力强。前者为“高分低能型”;后者为“低分高能型”。也存在极个别的人为“高分高能型”或“低分低能型”。当然我们希望受教育者经过系统学习绝大多数人能够成为“高分高能型”的人。

2.2现阶段教育产生的影响

在现阶段教育模式下,民办高校的学生来源随着正规高等教育的逐年扩招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我国国情看来,高等教育层面在师资、教学设备、资金来源、试验、实习场地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革,这无疑对提高高等教育中学生的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据了解,高等教育智能结构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所重视。因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用人制度和标准的严格,迫使教育必须为生产实际怎么写作,教育必须为社会需求怎么写作,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向前进步的节拍,向各行各业输送所需的合格人才。
3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智能结构

3.1加强教学环节的改革

学校应在教学方面、实验、实习环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阶段,始终坚持一个“知识与能力”双提高的理念,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充分

源于:论文模板www.udooo.com

创造给学生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提高的环境,营造具有竞争意识的氛围。讲授任何一门专业知识首先要让学生有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习兴趣的制约。人的智能结构与创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就是使知识更好地转化为智能,为能够创造沉淀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将理论学习与施工现场参观或实习穿插进行;教师根据所讲授的课程内容阶段性地引导或带领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的实验、实习;甚至可以与所学专业相关企业部门联手进行技术挂钩,并参与实践,使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得更好、更真、更有效。

3.2利用其他环节训练和提高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何利用好这些机会,有目的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智能,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面。可以定期、适时地开展一些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活动,或者能够培养人的毅力、耐性、韧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提高他们组织管理能力、演讲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等。还可以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竞赛,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训练他们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等等。
总之,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符合每一所学校的校情,并注意从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开拓新的教育思路,采用新的教育方法,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特点的新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罗兴仁.智能结构与创造力探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2
马万滨.科学审美与科学创造力的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7.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