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4479 浏览:177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要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语文授课的效率,需要从课前的作品背景材料整理、课堂上的精心组织、课后的阅读延伸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1674-9324(2012)08-0077-03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开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被突显出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大学语文授课的效率,为学生呈现一堂富有文化蕴含和人文气息的心灵课,本文认为需要从课前的作品背景材料整理、课堂上的精心组织、课后的阅读延伸等方面下工夫。

一、作品背景材料的整理

大学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皆是具有深厚文化蕴含的经典作品,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引领学生深入作品去感受作品的审美意蕴,体会作品的文化蕴含,尤其是教材中收录的一些篇目所涉及的内容,与现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相去甚远,很难在感情上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理解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就更加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备课的环节上下足功夫,深入钻研文本,广泛的查取各种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针对性的来解决存在的症结。
1.教师在备课时需从作者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上入手。作家的人生经历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观和对于现实世界反映的有选择摄入,而作家在创作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创作风貌。文如其人,对于作家的深入了解必然会有助于对作品本身的赏析。作为个体的创作者,其人生历程、创作历程是与社会、历史的大环境息息相关的,二者的相互作用丰富了作家的创作视野,同时也为我们解读作家的作品提供了诸多的线索。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教师要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揭示这些背景材料与作品之间联系的必然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学习的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拉近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距离,为学习的逐步深入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时,要求学生体会稼轩体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这是授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首先要结合历史史实交代清楚南宋这个朝代在中国历史演进中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这是作者生活的大环境,造就了一个复杂的“辛弃疾”,也限制了词人的自我发展。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文韬武略无处施展,教师需要结合史料来讲述辛弃疾年轻时抗金的传奇事迹和他力主抗金的种种努力,以此来对比辛弃疾人生的坎坷。他屡次被罢官,近20年的光阴在“闲居”中度过,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和潜伏于内心的深刻痛苦。
2.具体到作品创作的缘由,这也是作品理解的一个关键点,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产生及主题的表达。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融入了文学的加工、虚构成分在里面,但是究其实质,作者是“有感而发”,这个“感”是作者创作的初衷,也是深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切入点。在对作家其人其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抓住这个直接的动因来进行细致地剖析,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难度就会大大的减小。例如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思想倾向历来有很大的争议,有观点认为作品的倾向是讽喻,即批判玄宗;有观点认为是宣扬爱情,抒写了有情人相思的痛苦和不能常聚首的深深遗憾;还有观点认为是双重主题,既有讽刺又有对爱情的歌颂。教师授课时分析《长恨歌》的思想倾向,除了解析作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探究作者创作的缘由。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们可以知晓《长恨歌》创作源于诗人白居易与友人一同到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游玩的经历,在游玩途中众人聊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感叹不已。友人王质夫对白居易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又是一个多情种子,不如由你来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怎么样?”白居易答应了,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长恨歌》。在弄清楚了《长恨歌》的创作缘由后,再结合作品实际,我们就可以明确得出一个结论:作者创作的本意是在于歌颂爱情,作品中讽喻的成分并不能构成一个平行的主题。

二、课堂上的精心组织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成功地导入到学习内容上来,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精心的设计导语,一个别开生面的开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抓住学生的“心”,同时要寻求作品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寻找作品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学生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作品背景材料的讲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影音、图像的配合,给学生呈现一个生动、可感的作者形象。同时在介绍作家生平及创作历程时,要注意讲授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脉络。对于作品创作的具体缘由要求教师努力还原情境,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融入到作品创作的情境之中去。作品的分析、解读是课堂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环,有了上述的铺垫,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中去体会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味,学习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手法,深入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文学审美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依托作品,充分调动想象、情感等元素的参与,全身心的浸透到艺术境界之中。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境是非常微妙的,具体到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诗歌作品注重音韵的流动,课堂教学时配合适当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融入到艺术之境中去;散文作品以作者内在情感的流动来推动文本的开展,所以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是上课的重点;小说作品通过情节的铺叙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承载着创作主题的表达和审美形象的展示的双重任务,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小说学习的重点;戏剧作品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是舞台表演依托的文本,所以戏剧作品的创作要符合舞台表演的要求,包括旁白、舞台道具的设置、戏剧场面的集中化、人物语言的情绪化等,在课堂

源于:论文封面www.udooo.com

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就作品中具体的某个场景,鼓励学生去表演,充分地感受作品的艺术之境。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方法是营造艺术之境的必要手段,好的创作素材必须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去表现才会物尽其用。艺术创作手法的学习,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文学知识的一个丰富,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途径。艺术技巧的使用是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表达的需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否则就会沦为华而不实的空架子。作家创作思想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深层次把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对学生的概括、归纳、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的一个考验和锻炼,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开展学习。

三、课后的阅读延伸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授课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教材中作品的选取虽然是煞费苦心,但是由于编排体例和篇幅的局限,教材中的作品是无法全面地反映作家创作的整体风貌和整体风格的,那么课后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课外阅读的文本有着课本作品不可比拟的特点,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容易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堂授课的内容,精心地指导学生挑选课后阅读的读本和篇目,从而引领学生全面地感受作家作品的不同风貌,深入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色。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能约束的太死,在指定一些基本篇目的基础上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udooo.com

,应给予学生最大的选择自由,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后的这种辅助性阅读,必须要依靠老师的合理组织才能保证阅读的效率,才能逐步地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就具体作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就作品中反映出的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也可以将学生阅读到的精彩段落或篇章在课堂进行现场评分,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增强阅读的针对性。通过课后阅读的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方法去自主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作品的阅读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读者作为阅读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调动自身的经验、情感和想象,在读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对于读者与作家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大胆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汉语文化素养与应用能力的重任,关乎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真正成才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张铭远,傅爱兰.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3).
[4]朱媛.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2011年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11GK20)
作者简介:冯涛(1981-),男,陕西横山人,硕士研究生,榆林学院教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