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数学教学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主人结论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主人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30994 浏览:1444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而思维的训练关键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面对学生的质疑,掌控自己的情绪,以崭新的师生关系去聆听学生的观点,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就又保护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想法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开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索。尝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使之真正成为课堂主人。下面就《邓稼先》这一课的授课过程为例,作以展示说明:
《邓稼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这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此文的认识,了解邓稼先,感受其人格魅力;二是了解课文中学习传记文写法特点。这堂课一开始,我就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学习小组,然后以竞赛的形式组织学习。首先以“我所了解的邓稼行”为话题,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有关邓稼先生平资料。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材料在组内交流、筛选、丰富和集中。最后,再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一轮交流下来,虽然课文未学,可邓稼先的形象已基本呈现出来。我对同学们在第一轮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顺势提出问题:“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介绍邓稼先的呢?”以此引导大家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研读课文。这一轮我把主题定为“比比谁聪明”,并建议学生在读课文时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特点、词语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同学们都热情高涨,教室里显现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凝聚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这一教学重点上来。
思考时,同学们神情专注,或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或在文中作旁注;交流时,各组同学都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畅谈的声音一组高过一组,唇舌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被唤醒,被激活了。
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在班级范围内的自由发言,自由提问更是精彩。
生:“本文写的是人物传记,为什么开篇要概述一百年的屈辱历史。”
生:“用广阔的社会大背景烘托人物高尚的风范,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更突出他的意义与价值。”
……
他们的回答,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有了小组讨论做基础,同学们的感受见解更具代表性,提出的问题也更深刻、典型。但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稍加引导就都被学生解决了。就在这一轮学习进入尾声时,一名叫刘慧的同学忽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前面的同学说写奥本海默是为了突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您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可我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她的话音一落,大家哗然。有的说:“已经定论的问题,还要推翻,纯粹是个人英雄主义。”有的说:“老师都已赞同的观点,她还有疑问,难道她比老师强?”听到这些议论,这位同学脸有些发红,显得很委屈。出现这种情况是我始料不及的,虽然以往也有过热烈的辩论,激烈的争论,但那都仅限于学生之间,对教师的观点表示质疑这还是首例。我感到教师的尊严受到冲击,但“构建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马上唤醒了我,我等学生们的辩论稍一缓和,我走到了刘慧的身边,轻声对她说:“你有勇气反驳老师的观点,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能把你的观点具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吗?”我的话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她站起来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在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并不能突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相反,二者相比,我更欣赏奥本海默,他敢于指正别人的错误,虽令人难堪,但却把真理带给了别人。”这个道理似是而非,但却马上就有了拥护者。一位名叫许研的同学也附和道:“对呀,如果仅仅为了照顾别人的尊严,而让不完美的报告继续下去,那不是让更多的人走弯路吗?”这两位同学都是班级学生上的“权威”,她俩的合力使课堂形势骤然逆转,一部分学生开始“倒戈”,其余的也无力反驳,只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
我稳定了一下情绪,首先对这两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给予了肯定,并号召大家为她俩热烈鼓掌,掌声过后,我的思路基本清晰。我在黑板上分别写下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名字,然后让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一步引导:“二者的性格特点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二者的不同,并明确了原因:与他们各自生长的社会背景不可分。我因势利导:“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结合此部分的结尾,作者对二人的评价,再说一说作者写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最先提问的刘慧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作者将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做对比,并不是想告诉读者谁好谁不好,而只是为了说明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邓稼先这样品格的人,反之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大家对她的回答都热烈地响应,我也为她报以掌声。
总结收获时,一名同学的总结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这节课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人。”她所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说的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吗?
这节课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竞赛等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机,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这次教学,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也训练了他们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来源于过程和方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