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民经济核算 >试述中国自组织视角下中国企业技术革新制度安排

试述中国自组织视角下中国企业技术革新制度安排

收藏本文 2024-04-13 点赞:22364 浏览:968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展开的,制度安排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的效率高与低,而技术创新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所以可以从自组织理论视角考察一国的技术创新制度。本文主要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给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制度改进的若干建议。

一、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

1.耗散结构理论基本思想。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

源于:论文模板www.udooo.com

ssipative structure)。
2.为什么说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首先,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涉及企业、政府、科研单位、相似度检测机构、怎么写作部门、消费者、供应商和销售商等;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都是开放的,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整个技术创新系统与社会其它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也是开放系统。其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各技术创新主体具有不同的创新优势,在创新系统中发挥着不完全一样的功能。在技术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地位具有明显不同,企业是主要的创新主体,居于核心地位。在创新过程中,其它主体为企业怎么写作。再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创新系统中的企业、政府、科研单位、相似度检测机构、怎么写作部门、消费者、供应商和销售商等主体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他们在创新活动中的利益既是一致的,又是对立的,是局部对立与整体一致的统一。如果处理的恰当,各创新主体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表现为非线性的特点。最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存在“涨落”现象。技术创新系统的内部“涨落”表现为技术进步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企业外部环境对创新系统的影响是外部噪声,包括能源、原材料、国家政策在内的很多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技术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变化。

二、加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的若干建议

1.扩大系统的开放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僵化的户籍制度,建立一个更加灵活的户籍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人才管理体制,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以完善的市场制度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率配置;完善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的市场制度。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理想的创新收益,是激发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诱因。培育能有效激励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制度。
2.增加涨落因素的制度安排。改革和完善产权制度,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惩罚侵犯知识产权者。一是应从确定排他性产权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专利权激励,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创新者对成果有一定的独占权,排除仿制者对技术创新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侵犯,让技术创新主体最大限度地承担经济责任,享受其利益;二是从形成有效率的企业产权结构的角度,分析企业股权激励效应,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产权结构,以股票期权制等诸多形式,使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企业员工技术创新的持久的动力系统。
3.促进远离平衡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企业的组织制度改革,要善于运用组织设计理论,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设计,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从而会影响企业内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促进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创新和守旧不一样的激励制度。要通过管理制度的科学安排,使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创新者以积极的支持与帮助,以激发企业成员的创新热情。
4.扩大非线性作用的制度安排要通过企业组织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组织结构,以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加强企业内研发、生产和营销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大协作。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则应该通过各项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和设计,加强界面管理,协调各部门行动,保持企业界面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进行调节和控制。要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除了依靠市场制度的激励作用外,还需要将政府政策安排作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第三层面,借助政府行为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总之,要建立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密切协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以增强该系统的非线性作用。
参考文献
刘自新.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一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42-44.
赵玉林. 创新经济学[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84-8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