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家庭教育 >语文情感因素激发站

语文情感因素激发站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4690 浏览:170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章不是无情物。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灵犀互通,情感共鸣,必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

一、激发情感因素要符合语文规律

作者无论写景、叙事、抒情,总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感彩。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演化为文字,通过语言文字传递感情。因此,要激发语文情感因素,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必须遵循语文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引领学生进入境界,使教师、学生、文本直接对话,使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作者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才能“始以亲”“悟其神”。
1. 创设情境,想象入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语言亲切,情感真挚强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入情。例如,学习《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题材背景与今天相距较远,学生感到陌生,不易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松花江上》的歌曲,悲壮、缠绵、激越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进了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这时,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后回答: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九·一八”事变后,大举侵略我中国,关东的广茅原野被侵占,已十周年之久。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关东广大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是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借助在平时电影、电视已积累的一些战争场面的画面,通过回忆想象,用语言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战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的悲惨情景。此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披文入情,准确把握好情感基调,学生情感油然而生,自然入境、自然流露,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人民的同情的情感被激活了,不吐不快的感觉使学生此时的表达、朗读情真意切,情感脉膊与作者一起跳动,热血与作者一起沸腾,心灵相通,交汇融合,情感共鸣,进入共振之境,达到激发真情实感的目的。
2. 理解关键,学中动情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文字教学。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内心世界情感的流露。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udooo.com

,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就要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潜心挖掘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去品评玩味,揣摩隐藏在文字外衣下的底蕴。
例如,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仅用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不够的,在创设情景中,应紧紧抓住诗中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诗的内容和意旨。不仅引导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而且在理解诗句后再启发学生理解其中想象和联想的思路及意境。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思路和意境的思考,理解了关键之处,学生的情感就会由情境中的感性生成上升为理解后的理性认识,这样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心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过程。
3. 环境描写,以情融情
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无论在记叙文还是小说,都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如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等。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必须紧扣课文中提供的特定环境,因为人物的思想情感往往是通过这一特定的环境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就可抓住末尾中的句子:“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从文课内容来看,那夜的戏并不精彩,那夜的豆也并非美味,那为什么令“我”怀念呢?我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那夜的豆真的好吃,戏真的好看吗?“那夜”的后面为什么要加上“似”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经过点拔、引导和深入的思考,同学们明确了作者的用意:“我”真正怀念的是童年时代的“乐土”——平桥村的双喜等一群农家的孩子,他们天真纯朴、热情好客,“我”童年时和他们一起放牛、钓虾,一起玩耍、嬉戏,彼此亲密无间,结下深厚的情谊,就连长辈大人们也把“我”敬为上宾。这里不但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有月下平桥内泊着的船、碧绿的豆麦田地,有河底水草发散出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有赵庄水乡下独特的戏台、宛转悠扬的笛声;还有一群聪明、机灵、无私、真诚、热情、善良的农家小朋友。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即使光阴流逝,时过景迁,但童年那美好的生活情景犹如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令人怀念。

二、激发情感因素关键在教师

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会感到枯燥乏味呢?问题的症结在于忽略了情感因素的作用,以致把活生生的课文教死了。其实,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有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情两条线相互制约下完成的。良好的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教师只有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以情。因此,激发语文的情感因素,关键在教师。
首先,教师要进入角色。所谓教育者必先爱教育。教师只有深入钻研课文,受到课文的启迪和感染,感情才会与作者情感共鸣,自然感情投入,进入角色。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犹如闻一多先生面对敌人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声色俱厉,震慑敌人,鼓舞人心的力量。虽不重分析,但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善于以情,在情感的感染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境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和场合下产生的。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去,使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例如,于漪老师教《春》这一课就是这样做的。教学伊始,她就动情地说:“我们一提春啊,你们想想看,会不会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朱自清这篇散文,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春的。”这样的导语,可以说是创造情景的范例,使学生产生如沐春风的感觉。
第三,教师要注重语言。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指形象生动,充满感情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助于传情递意,叩击学生心弦。无声语言指表情、手势、动作。教师的表情手势动作要和教材内容相配合,相协调,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责任编辑 黄日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