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式大专

信息技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式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26650 浏览:1202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人们的认识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是:教材系统性较差,学校的课程课时少。在教学理念上以计算机本身为学习对象,过分强调它的学科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亦即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些与信息技术本身的时代性、先进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和思考,根据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这一教育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1.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则是指信息教育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整合模式。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重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之间的协调统一,重视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在活动课程中弥补和完善学科课程中的不足,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整合,即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
我们认为,整合模式就是遵循系统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跳出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站在更高的角度,针对信息技术的特点,从培养未来社会需求人才出发,寻找一条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路子。

2.信息课程的再认识

一讲到课程,通常认为是指在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的教学内容。按照课程论的观点:学校的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正确看待三种课程,认清三种课程的关系是我们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
2.1 注意发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各自的优势:学科课程即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它是我们完成信息教育技术目标的主要渠道。活动课程是学校依据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开展课程,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往为相似度检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形式主要有:学校所设的活动课程、兴趣小组、课外辅导等。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所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课程有:网页制作、语言兴趣、网络知识、电脑美术与动画、信息学奥林匹克等活动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udooo.com

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它有着不可替代性,它是“不教之教”,它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以及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它是学校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2.2 要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协调统一相互配合:如在新生入学时,我们了解到他们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还比较陌生,既好奇,又不了解自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什么,有的还把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在新生开学初,我们就让他们参观学校的校园信息环境,由学校统一安排他们参观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音像资料室、学生个人的主页及美术作品、学生自己设计的各类小报以及各类获奖证书等活动,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并且知道他自己能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对学科课程起着极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而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他们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他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使隐性课程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就是在文化知识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这正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基于此认识我们认为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处理信息,学生的信息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即学生在处理信息中学习。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整合模式中,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教师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而且网上学习还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因此我们要对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来迎接挑战。
在具体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3.1 以项目活动为主线来融合各类知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之一,但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软件课。在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安排中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于综合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活动课“网上江西”一课中让学生围绕江西情况如民俗、经济、风光、历史进行分组选题。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每个同学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定选题的研究报告并向全班发表,并与其他相近选题的同学,通过E-MAIL交流意见。实践证明在这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关选题的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的意识,初步掌握了利用IE工具浏览、查询网上信息,并能够下载和保存网上信息;初步掌握了利用E-mail工具在网上发布信息、交流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协作式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中心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中心组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的获得主要是从教材和Internet及学校电子阅览室获得,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上网条件时,应充分注意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抵制和拒绝信息污染的免疫能力。同时又要避免获取信息渠道过于单一的局面,信息的获得可以用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利用数码相机收集图象信息、利用图书馆查阅文字材料等多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比如在讲制作电子刊物时,有一小组学生用Powerpoint将本校的校报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在该幻灯片中他们小组成员在校内外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组反映校园环境、学习、文体活动镜头,在学生中引起了共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他们亲自动手收集的信息,然后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整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学生的信息收集不应局限于网络,应从广义上理解信息的收集。

3.3 进行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考核。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决定了以卷面考试来判定能力的方法是不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我们认为评价考核主要应从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处理能力,如小调查、小报告的制作发布。这部分成绩应占考核的50%。二是学生的信息获取、发布能力。如网上信息的查找,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e-mail的使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测验等,这部分成绩应占考核的30%。通过这些评价测试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树立面向信息时代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的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奠定基础。第三是学生的平时上课完成教学任务的状况和学习态度,以及使用信息设备的道德,这部分成绩应占考核的20%,它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等养成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也需“整合”,从而使信息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完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