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临床医学 >楔形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截骨设计与并发症防治

楔形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截骨设计与并发症防治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10100 浏览:273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总结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浅析影像学参数在截骨设计中及术后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探讨双脊椎截骨设计和并发症防治对策。策略2003年1月~2012年3月对57例颌眉角和/或脊柱整体后凸角70°以上AS重度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术,54例获得随访并资料齐全。对2年以上随访者(n=38)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探讨截骨设计策略,其中男性32例,女性6例;年龄22~65岁,平均38.0岁。术前全脊柱X线片或二维CT上观察后凸类型,测量脊柱力线角,脊柱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并在外观相上测量CBVA、SVA。根据后凸畸形的特点,参考正常脊柱生理曲度与力线特点,分配截骨部位与角度,以SVA为截骨度数的限制,在计算机上模拟截骨确定(L1/L322例,T12/L213例,T12/L32例,L2/L41例)。观察术后各指标恢复改善情况,并评价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对获得随访并资料齐全者(n=54)进行并发症复习,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合文献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09min(185~420min),出血量平均2050m(l850~4600ml)。脊柱力线角,脊柱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分别由术前77.6±13.5,101.0°±21.3°、45.2°±13.6°、-28.2°±23.3°改善至术后24.1±9.3,26.0°±12.1°、2.8°±11.6°、28.9°±13.3°,矫正率分别为69.12%,74.32%、93.75%、180.71%; CBVA由术前79.4°±15.9°矫正到术后13.6°±10.9°,矫正率为82.34%;SVA由术前(49±13)cm,矫正到术后(15±7)cm,矫正率为70.49%。差别均有统计学作用(均P0.01)。术后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仰卧睡眠。平均随访32个月(24~78个月,n=38),截骨部位愈合良好,全部病例无矫正度丢失及内置物失败。末次随访时优34例(90%),良4例(10%)。SRS-22评分由术前平均1.8分改善到术后末次随访4.2分(均P0.01),临床疗效满意。本组(n=54)手术相关并发症22项。8例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1例早期手术患者矫形中C5/6骨折;2例近端固定椎交界处骨折、成角畸形;4例术中截骨椎复位后前柱压缩骨折;2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6例发生暂时性下肢疼痛、肌力减弱;1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5例不同程度腹胀;24例出现腹部皮肤紧张发亮、疼痛,6例患者张力性水泡;均对症处理后恢复。1例术前合并检测关节而行单节段截骨者,术后1个月远端螺钉断裂,行返修截骨术;1例切口浅表感染,二期清创缝合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例术后2年发现PJK,观察中。近期1例合并Andersson损伤者术中T12截骨处复位时出现ST,骨折块刺激压迫脊髓发生左侧下肢不建全瘫(ASIAB级),再次手术减压移除骨块,目前恢复中。结论对于CBVA和/或TLKA70°以上AS重度后凸畸形,采取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外观和功能改善满意,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文中新采取的脊柱力线角,脊柱整体后凸角,SVA测量指标及其他相关影像学参数测量策略简单可靠。根据后凸畸形的不同类型及其文中提出的相关测量指标,构思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理念,以及评价截骨结果,简单易行。双脊椎截骨的潜在严重并发症仍不容忽略。浅析探讨其理由,有助于减低手术风险,以而提升术后疗效。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论文脊柱后凸论文楔形截骨论文颌眉角论文并发症论文

    缩略词表5-6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1

    前言11-1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