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阐述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信

阐述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信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18306 浏览:746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紧跟党的号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放松,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创建文明、爱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途径
1002-2589(2013)18-0320-02
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紧跟党的号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放松,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创建文明、爱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才。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贯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同志提出的:“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一理论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与方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实践性和科学性的指导意义。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能够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够保证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把马克思主义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高校应着力研究和寻求马克思主义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探究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完美结合,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功能,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综合运用专栏、黑板报、报刊、电视、网络和各种有声有色、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体等途径来确保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自始至终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过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中曾提到,我们要积极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各项思想工作,对目前所面临的复杂环境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作出合理的取舍。马克思主义思想要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把追求个人理想与实现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中接受到教育,并在教育中不断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必须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只有坚定不移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才是我们发展的唯一之路,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团结统一的基础,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是要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分析综合,看透其本质,保证我们社会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对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中保证其正确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

首先,将社会共同理想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即要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导下,把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打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培养优秀的教育资源、培育社会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联系实际。一方面,必须要从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入手。目前,众星拱月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单纯、脱离实际的现象,我们要鼓励并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入基层,去真正体验国家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骄人成绩。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奋斗,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坚强信念。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共同理想的观念的教育,要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使其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差距。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情况,帮助广大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所以,在高校中要把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理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想的实现不能以违背共同理想为前提。
第三,校园活动的开展和高校社团的组建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要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发扬爱国精神。高校可以在各大纪念日,如五月四日、九月十八日,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例如,参观展览、演讲等。活动开展中要注意把握师生的互动,使师生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在活动中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中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精髓,坚持两个精神不动摇,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立足于民族之林,必须具备优秀的精神品格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动力,能够促进民族不断改革创新向好的方向发展。民族精神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能够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生命力,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更应该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到课程教育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更好地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第一,创建理国的文化氛围。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起。爱国主义是指个人、组织和团体对国家的热爱之心,一切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的立足于世界之林,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爱国的文化氛围。中国大学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将爱国主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能够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将祖国的前途和发展视为己任,心系国家,将爱国主义的思想扎根于灵魂深处。各大高校还将爱国主义进行了发展和深化,衍生出“爱国、爱校、爱班级”的思想道德体系,组织了一系列具有爱国特色的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从实践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形成自觉维护祖国利益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情操。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仅有一颗爱国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智和远见,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形成理智的爱国。在倡导爱国思想的同时,要客观全面地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时代,认清世界发展的政治经济格局,理性对待爱国行为,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作为学校,要倡导文明言论和行为规范,构建和谐、稳定、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的核心和基础,综合展现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是应该大力宣扬的主流精神价值取向。高校要将时代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让广大师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高校工作灌注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活力。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需求,只有将其融入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将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势,共同为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做贡献。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内在潜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创新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发展,将时代精神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更多更宝贵的精神财富。唯独有灵感不足以达到真正的创新,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和实践积累,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财富。高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整体素质,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四、加强高校道德基础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是非观念关系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荣辱观念能够促进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稳定的发展,但是错误的融入观也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十分重视荣辱观的建设,制定了完善的判别标准和教育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荣辱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的。新时期为了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新需求,明确了符合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即要坚持倡导什么,反对抵制什么。制定了善恶、美丑、是非的界限标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杆,明确了全民族和各阶层人民的前进方向。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号召,在荣辱观的基础上,设置符合高校特色的规范准则。
第一,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宽己待人,将良好的行为规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内因和外因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其作用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内因起主导作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在原因,决定了外因的作用程度和范围。目前高校校园中存在许多不好的现象,如虚检测、丑陋、恶俗等风气,这些都是由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淡薄而引起的。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动摇,客观理性地对待问题,摆正心态和态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以恶小而为之,坚决反对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大力推崇爱国守法、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的高尚道德风范。良好的社会风气仅依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全社会团结起来,共同参与互相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提高领导班子和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辅导员和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力量,其言行举止和行为作风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辅导员属于基层岗位,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直接,必须确保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水平过硬,行为作风优良。高校要设置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体系,构建一支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都很高的骨干队伍,为学生的道德建设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祖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田心铭.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3]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