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网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网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12089 浏览:480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讲授的内容,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载体。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近现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1002-2589(2012)19-0260-02

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存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因此,民族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和发展水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当西方用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质疑我们没有信仰的时候,中国举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内化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当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发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意识,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遭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万众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赢得民族的独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能够不依赖照搬别人,摆脱别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之源。
第三,民族精神是我们党进行开拓创新实现发展的推动力量。民族精神既有内在的稳定性,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往往能看到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作用,却忽视了它开拓创新的推动力量,今天我们党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继承、创新和发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二、发挥好近现代史教育对于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自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主要讲授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和改革的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铸就而成,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因中国近现代史而丰富饱满,永葆生机与活力。
第一,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不畏、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噩梦就接踵而至,第二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而是展开了各种救国的尝试和探索。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中国人正是在无数次的痛定之痛的思索后带领着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一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一切反动的“纸老虎”,为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3]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论认知层面,从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的时候,我们为之欢呼为之自豪,当汶川大地震吞噬着同胞生命的时候,我们同悲伤共坚强,这是一种天然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对民族精神仅仅存有感性的表达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最终化为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这种感性到理性的转化,离不开纲要课的培育和引导。中国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样摆脱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内化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紧结合起来。

三、探索和拓宽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虽说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这个渠道能不能挖好,这个阵地能不能占领住,还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员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以真正发挥咨政育人的实效性。
第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对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作用。目前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合班授课,一个阶梯教室上百人,来自各个专业,有的学生认为纲要课就是讲大道理,毫无实际意义,有的学生认为纲要课的内容中小学学习过,大学再嚼一遍,实在无趣。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把本门课程打造成大学生真正喜爱,真正受益的课程呢?这需要思政工作者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参与、探究和促进教学改革。首先,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示范、教化、凝聚作用,引起民族精神教育的“名牌效应”。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常常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他们也是大学生喜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udooo.com

爱和关注的目标,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从抗日烈士到抗洪抗震先锋,从“两弹一星”功勋到“神舟号”飞天英雄,这些先进典型逐渐积淀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升华为伟大的民族精神之魂,并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永恒榜样。其次,发挥图片、录音、影像、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仍然采用摆事实、理线索的方法,没有新的教学元素的介入,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和空头说教,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4]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在某些时刻,连篇累牍地论述往往不如一段真实的历史画面更有力量。
第二,充分利用当地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实践课堂(第二课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作用。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首先,组织学生走进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走进城市和农村社区、托儿所、养老院、驻地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标兵单位,让学生切身感受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由衷地对党对国家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敬畏之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走访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精神的宣讲,宣讲员可以是自己的教师队伍,也可以聘请专家学者,使学生感到这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满载而归。最后,参观和实践活动不能是走马观花,雁过无痕,教师要注意发挥实践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深化作用,引导大学生把实践转换成论文、调查报告或者心得体会,要落实到文字上,并适当地举办成果展。这一方面加深了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大学生观察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22.
:在中国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2-19.
[3]邓球柏.弘扬大学之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
[4]王俊,郝先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