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学风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方式初步运用与

学风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方式初步运用与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7721 浏览:228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学风建设一直以来是高校学生工作建设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大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否与学校学风建设的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近些年,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诸多高校在学风建设上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东北农业大学结合学校特点,建立了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 高校 学风建设 问题
:A
学风即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及精神风貌,它涵盖了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动力等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学生学习能动性及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大学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大学期间,学生的思想形态、行为意识、社会认知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会得到重新的打磨以及塑造的机会。故而大学教学学风建设在育人成才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然而,大学的校园环境构成、教学授课方式、学生管理方法等均与义务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点多面广,问题纷繁且解决难度较大。比起单一的应试教学和填鸭教学,大学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面对复杂多样的大学教学问题,经过不断探索与研究,思维学风建设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学风状况的分析,结合高中到大学这一过渡时期学生心理变化特点,建立的多方位学风建设模式。

1 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标缺失,专业不清,学习氛围不足。许多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后,自己学习的目标就完成了。例如,有同学反映:从前,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如今大学考上了,学习的目标就没有了。显而易见,目标的缺失使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变得没有规划,导致缺少价值追寻,并且大学属于开放式学习,缺少了高中升学的压力和老师的督促,造成了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学习普遍存在盲目性和应试性。另外经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对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专业情况、未来发展以及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很多因专业迷茫导致厌学怠学情绪。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对专业学科清楚的认识,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喜爱,造成了学习的盲目与懈怠。缺乏学习目的,对专业了解不清,直接造成了学习氛围无法形成,导致了学习能力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二是意识淡薄,漠视努力,学习风气不正。按时上课下课,课上认真听讲笔记,课下认真完成作业,服从老师管理和家长的督促,这是进行大学教育之前,所谓好学生的定义。可知应试教育让学生习惯于被安排被管理,即每天有人告诉你要学什么,该怎么学,要做什么

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该怎么做,多年的被动学习,让学生们习惯了“被学习”。总结起来就是“三固”: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面孔。步入大学教育殿堂后,每天不同的上课地点,每学期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任课教师,突然每天有了大把的自由时间,学生变得无所适从。没有了老师的监督,许多学生变得不会学习,不懂得如何学习,不知道需要学习。调查显示,仅有10%的学生保证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神圣的课堂变成了游乐场、阅览室甚至于恋爱场所。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学学习风气不正规,造成了学生成绩的下滑。
三是管理松散,要求不严,学习环境不好。除了自身的认知,学风建设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寝室、班级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因此,寝室及班级学风的建设通常,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班级学习活动较为顺利,而到了三、四年级,随着考研、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增大,班级凝聚力有减弱趋势,学习氛围较分散,难以形成整体上进的学习风气。当今时代,网络已然进驻校园,游戏、购物、聊天、泡吧都要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大量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经常能看到有人戏称自己的生活:吃饭、睡觉、打游戏。在这样的玩乐趋向的环境里,有时候学习则被视为另类。

2 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模式的应用

一是把握引导方向,将学风建设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学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通过日常的引导逐渐渗透,可使学风建设常抓不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在每周的团课中陆续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由学院团委拟定主题,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自主开展班级学风建设。化整为零,将学校、学院大规模的学风建设深入到以班级、寝室为单位的小范围学风建设,通过设立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内逐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学校、学院团委,辅导员等开设微博,建立人人网,群,通过学生相互转载、分享,快速而便捷地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学业规划,问题处理,同时,对网络的有效利用也可以实现舆论监控,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负面情绪、不良行为等,从而快速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利用新方法、新途径从日常生活中,从细微处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氛围。
二是强化教育机制,深入日常教学之中。对初入学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与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东北农业大学通过在新生入学初,以学生为本,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对大一新生进行引导式教育,以学院为单位,通过“树立大学目标,规划人生道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等专题演讲,同新生就学习、工作、生活、安全、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新生应该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又该如何树立目标,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甚至人生道路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思想道德与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开展,将学风建设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学校、社会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在根源处扭转学生对待学习消极、懈怠以及投机取巧等不良情绪,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自身端正学习风气,明确学习态度、建立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讲解,明确所学专业内容,可从事工作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以让学生对自身以及所学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尽早拟定未来发展方向,做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做到不盲从,不懈怠,积极投身到对自身未来的建设中。贯穿始终的学风教育像一盏明灯,可以让学生看清未来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三是明确检查细则,将学风建设纳入日常管理之中。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惰性,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多为被动式学习,学生习惯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进行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失去了老师与家长的监督,学生由一个固定模式转变为自主模式,即自主安排学习,自主安排生活,对于这种“自主”,许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失去了别人的安排,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成为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做好由被动到自主这一过渡,便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问题,通过探索发现,进入大学后突然间的放手,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效仿基础教育,将辅导员定期检查作为一项学风建设制度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入学初期的过渡,通过深入课堂,走访寝室,抽查自习等举措,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风进行重塑与建设,辅导员进课堂,在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另一方面对学生出勤进行检查。走访寝室,了解学生学习环境,发现潜在的问题。抽查学生自习,了解学生课后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建议。
四是落实监察制度,将学风建设加入日程评价之中。监督机制的完善对优良学风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大学不同层级,不同环境,设立主体多元化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监督、高年级与低年级的相互监督、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的相互监督、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多重监督机制的建立即可以充分发挥各层级之所长,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学长的传帮带作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以及同学之间的比赶超相互促进作用,又可以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参与者身体力行,从完善自我到监督他人,切实做好优良学风建设活动。

3 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模式对大学学风建立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但在其推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教育与引导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课程的增多,对学风建设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风问题早已抛之脑后,因此如何对高年级学生学风进行更好的把控依旧需要进一步探讨。检查、监督机制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效仿了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惯例模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自主式学习,但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同学产生“依赖性”,从而沿袭基础教育阶段的心理,完全依靠老师及周围同学的监督,不能很好的培养学习自觉性,一旦脱离检查监督便放任自我,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如何能避免“依赖心理”的产生是需要我们思索的新问题。
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学风的优良体现出一个高校的精神风貌以及整体素质。全国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努力挖掘学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相信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全国高校学风建设会在不远的将来迈向一个新台阶。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构建“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戴世英.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78-280.
张梁平.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教育,200

6.7:57-58.

[3] 李广松,宋伟.学风建设的时代内涵·问题·对策——以高校创先争优的视角.高等农业教育,2012.9(9):45-4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