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英语以文化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中国英语”

英语以文化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中国英语”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12692 浏览:494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个地方文化的影响,产生所谓的“本土化”。在英语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英语”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中国英语”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将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这四个方面对《京华烟云》所呈现的“中国英语”进行解读,希望能为“中国英语”的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英语”;文化;《京华烟云》
1002-2589(2013)24-0190-03

一、中国英语

(一)“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性

最早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是葛传■先生(1980)。他指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五四运动”、“四个现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 May Fourth Movement, Four modernizati-
ons)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 China English。葛传■先生的这个提法对“中国英语”现象进行了肯定,认为这些英文表达法都是正确的。黄金祺(1988)和贾德霖(1990)分别以“汉化英语”和“汉式英语”对“中国英语”的存在进行了肯定。汪榕培(1991)把“中国英语”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李文中(1993)、贾冠杰(1997)等对 “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都持肯定的态度。罗运芝(1998)指出:“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它已呈现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有责任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推进“中国英语”的发展,而不是挑剔。

(二)“中国英语”的定义

关于“中国英语”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汪榕培(1991)将其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建议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贾冠杰、向明友(1997)主张把“中国英语”正名为:操汉语的人们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高超(2006)则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描述中国英语。从广义上讲,“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使用的英语,一方面包括英语的共核部分,另一方面则包括中国本土化英语的特征;从狭义上讲,它是带有典型中国特色,用来表述中国社会文化的英语。
由此看出,“中国英语”的定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成果的积累不断趋向于成熟。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以标准英语或规范英语为载体来表达中国特色。

二、林语堂与《京华烟云》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现代作家和学者,林语堂用他娴熟精湛的英语功底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在西方国家眼里,这些作品被看作是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作为林语堂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修养。
林语堂《京华烟云 》的巨大成功主要归结于他以现代英语为载体,以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为背景,向西方读者勾画了一幅关于中国现代社会风貌的画卷。这部巨著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又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佳作。

三、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文化所包含的社会习俗、制度、宗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形式。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的定义和分类有着不同的观点,因此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对其进行定义和分类。奈达(1993)将文化划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本文将采用此划分方式,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四方面对《京华烟云》中的“中国英语”进行解读。

四、《京华烟云》与“中国英语”

(一)语言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可以体现不同的文化特征。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向读者展示了许多典型的中国特色语言。例如,“living, 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person; dead, 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ghost”( 生是曾家人,死是曾家鬼);“wash the dust”(接风洗尘);“Children should he ears and no mouth”(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killing a chicken as a warning to the monkeys”(杀鸡儆猴)等等,这些习语和方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意义。由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生存环境中、人文社会里,他们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宗教信仰,而这一切又必然会映射到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中。对于不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内涵的西方读者来说,由于最初他们只能理解这些语言的字面意义,势必会感到困惑。林语堂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励西方读者去探究中国语言背后的故事,真正去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因此“中国英语”可以看作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途径。

(二)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的是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所构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成的一种文化。物质文化会受到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影响。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衣食住行和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也会经历一个发展和变化过程,从而使物质文化体现出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时代特征。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用自己独特的英语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特有的一些物质文化。例如,“tigerhead shoes”(虎头鞋),“tsungtse”(粽子),“beggar’s chicken”(叫花鸡),“lapacho”(腊八粥),“eight-precious rice”(八宝粥),“dragon-eye-tea”(龙眼茶),“swallows’nests”(燕窝)“Hutung”(胡同),“Pailou”(牌楼),“sedan chair”(轿子),“kang”(炕)等等。在用英语表达这些中国特有的物质时,林语堂有时候会加以详尽的解释,这有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特有的饮食、服饰、建筑和生活用品等物质文化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让他们看到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与西方物质文化的异同。林语堂这些中国风味的英语表达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三)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级观念、习惯称谓等等。《京华烟云》通过对曾、姚、牛三大家族兴衰起伏的描写,展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因此它可以被看作一部社会历史书,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动荡时期的社会现象,因此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的“中国英语” 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社会习俗方面,林语堂用中国特色的英语对中国传统的丧葬和婚嫁习俗进行了描述。例如:
“keeping the vi

源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gil, or guarding the ‘soul’”(守灵);
“kaitiao,or receiving guests who came to pay respects to the deceased”(开吊);
“cross the threshold”(过门);
“disturb the bridal chamber”(闹洞房);
“Tsunghsi, or confronting an evil by a happy event, in short, hing the wedding while the boy was ill”(冲喜);
这些婚葬习俗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与西方的婚葬习俗有着明显差异。当然,东西方在婚葬习俗上有差异也有共性,东西方学者可以通过对东西方婚葬习俗进行对比,去发现习俗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
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封建时期 “裹小脚”的习俗。
“A well-bound, well shaped pair of dainty feet was a delight because most bound feet were not well bound with regard to proportion and angle.”
“all feet”was regarded as a feature of traditional women in ancient times.
在中国古代,不管对身体或精神有多大的伤害,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被裹脚,否则会被社会当作另类。这样的做法在西方国家看来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是对自由的剥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此得到体现。
关于等级观念的描述,在书中有这么一幕:桂姐(Cassia)作为曾老爷的妾侍,当曾家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she had to stand at meals and to serve mistress and the family, while her own children sat at table.”在中国,尤其是封建时期,长幼尊卑、主仆有别这些等级观念在中国人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时往往会使用含有敬意的称呼,如“大哥”、“大嫂”、“三舅”等等。而英语中的称谓则相对简单一些。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使用了很多带有中国特点的习惯称谓,在书的最后专门附有一张“Some Chinese Terms of Address”,例如:
TaiTai satands for the head mistress of the family.
NAINAI, or “young mistress” stands for any young married woman in the family.
HSIAOCHIEH, or “young missie” stands for an unmarried daughter of a higher-class family.
LAOYEH and SHAOYEH, or “old master” and “young master” can generally stand for the father and s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ervants.
中国特有的这些称呼用威氏拼音音译,再加以解释,让不了解中国称呼语的西方读者耳目一新,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四)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教和道教在《京华烟云》中都得以体现,特别是道家思想更是全书的思想主线。小说中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人物的悲欢离合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循环往复、福祸运转,以及超然达观的生命情怀,构成了浓厚的道家文化氛围。同时,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也通过小说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林语堂用“中国英语”向西方读者介绍了独特的中国宗教文化,同时让他们体会到中国宗教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的天道观里面,“天”被认为是自然界的主宰,这在《京华烟云》中有很多的例证,例如:。
“All things are determined from above.”(一切皆由天定)
“Old Father Heen will bless you and you will live a hundred years.”(老天爷保佑你长命百岁)
“ The Blue Heen is mywitness”(苍天为证)
而在西方基督教中,上帝被视为万能的主。林语堂在翻译“天”时采用异化的手法,没有使用“god”这个词来解释中国的“天”,这让中国的宗教文化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借用西方的表达方式。
同时,书中还描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特有的一些元素,让西方读者对中国宗教文化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例如:
“He would get up at exactly midnight, cross his legs and sit in position, perform his regular…” (打坐)
“wooden fish”(木鱼)
“Five Elements: Gold, Wood, Water, Fire, Earth”(五行)
“eight characters, consisting of the hour, day, month, and year of one’s birth, each being represented by two characters of the celestial and terrestrial cycles(八字)
书中还描述了这样一幕:“A man lighted three incense sticks and bowed to the shrine three times, then went outside the hall into the back garden, and facing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southeast bowed with incense sticks in hand three times to Heen and Earth.”中国传统的烧香祭拜过程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五、结语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加,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了解中国,中国文化需要与国际接轨,这就必然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中国英语”应运而生。在传播东方文化,促进东西交流方面,“中国英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正确对待“中国英语”,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调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柏会力. 中国英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7).
黎兴桥. 中国英语的界定[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2).
[3]林语堂. Moment in Pe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颜治强. 世界英语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闫文培.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张敏. 《京华烟云》:用现代英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18(4).
[7]张俏.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文化传输策略[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29(9).
[8]张智华.论民族地区外语教学[J]. 西华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