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美术 >试析符号学编码和解码—设计思维中音乐感知运用

试析符号学编码和解码—设计思维中音乐感知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10087 浏览:366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论文的探讨对象涉及设计学和音乐学的交叉领域,旨在探讨艺术设计历程中籍由音乐激发设计思维的内涵及机制。本论文以音感创作系列实验出发点,在实验环节中规划并执行了“音感创作实验”、“设计情境的音乐感知引导”、“设计的旋律与节奏联想”等三项实验,并运用质性探讨法中的“扎根论述”受测者在各阶段的实验反应进行浅析与归纳,最终得出以下一些探讨发现:1.音乐给设计师带来的感受与想像,能引导设计师将设计主题、设计情境与相关设计元素联结在一起,并能辅助设计师对设计情境的概念与想像快速地进行发散与收敛;2.设计师在旋律与节奏刺激下获得的设计思维,展现出抽象思维的特点,能使设计师获得自由的联想空间,使设计对策更具方向性,并不受既有相关形态的影响;3.设计历程中,基于音乐符号的形式与作用转化而获得的创意,探讨发现籍由图像引导的符号转化,主要是基于“符号具”的形式跨越,而籍由音感引导而激发的设计思维则着重于“符号义”的感知转化;4.设计师在设计历程中,设计师可借助于音乐的聆听专注于感受的描述与经验的探寻,因而强化了设计师对感受、事物属性、设计情境、概念等方面的思维运作,进而使设计师能以感受为核心,较快确立设计情境、设计作品的感性基调;5.通过旋律与节奏激发的设计思维,使设计师能以听觉感知为出发点并将之转为视觉化的作品,这种跨感知的设计整合方式,能促使设计师去深思设计作品的多维度感知。关键词:音乐感知论文设计论文引导论文学科交叉论文符号学论文扎根论述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7

    第一章 绪论7-10

    1.1 探讨背景7

    1.2 探讨范畴及作用7-8

    1.3 论文架构8-10

    第二章 联系:听得到的设计和看得到的音乐10-18

    2.1 旋律宛然——绘画艺术中奇妙的声响世界10-12

    2.1.1 色彩的关联10

    2.1.2 线的特点10-11

    2.1.3 同构组合11-12

    2.1.4 音乐象征的视觉形态12

    2.2 建筑——凝固的音乐,音乐——流动的建筑12-16

    2.2.1 以建筑和音乐中的数比律看二者的联系13-14

    2.2.2 建筑和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相通性14-16

    2.3 视听交融——基于设计和音乐学科交叉的设计16-18

    第三章 探讨策略18-25

    3.1 目标现象界定18

    3.2 质性的探讨对策18-19

    3.2.1 质性探讨的特点18-19

    3.2.2 质性的探讨典范19

    3.3 扎根论述建构的策略19-22

    3.3.1 开放性编码20

    3.3.2 轴向性编码20-21

    3.3.3 选择性编码21-22

    3.4 探讨案例的选取(立意抽样)22

    3.5 探讨步骤22-23

    3.5.1 文献收集与整理23

    3.5.2 音感创作实验(前置实验)23

    3.5.3 主题实验与论述建构23

    3.5.4 论述验证23

    3.5.5 综合讨论23

    3.6 实验设计与架构23-25

    第四章 音感创作实验25-51

    4.1 音感引导设计思维创作实验25-27

    4.1.1 实验范围与限制25-26

    4.1.2 实验设计与施行26-27

    4.2 实验结果浅析与讨论27-31

    4.2.1.各阶段概念汇整27-28

    4.2.2 各阶段及自我评价综合讨论28-30

    4.2.3 自我评价部分30-31

    4.3 音感创作实验综合归纳与发现31-32

    4.4 音感引导设计思维实验小结32

    4.5 系列主题实验的探讨32-35

    4.5.1.主题实验一、设计情境建构中的音乐感知引导实验32-33

    4.5.2 主题实验二、设计中的旋律与节奏联想实验33-35

    4.6 系列主题实验的浅析35-51

    4.6.1.主题实验一、设计情境建构中的音乐感知引导实验浅析35-42

    4.6.2 主题实验二、设计中的旋律与节奏联想实验浅析42-51

    第五章 论述验证51-58

    5.1 实验所得论述验证51-55

    5.1.1 “音感辅助设计情境建构”的论述修正51-54

    5.1.2 “设计的旋律与节奏联想”实验的论述修正54-55

    5.2 论述架构修正55

    5.3 本章小结55-58

    第六章 结论58-60

    6.1 结论58-59

    6.2 论述的局限与不足59

    6.3 后续探讨倡议59-60

    致谢60-6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