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农村经济 >中美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中美电视剧创作人物塑造差别

中美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中美电视剧创作人物塑造差别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22793 浏览:980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由于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中美在电视剧创作人物塑造时产生了差异。美剧是以人物作为吸引观众的关键,让观众与剧中的人物共同成长。在美剧当中,电视剧的情节是为人物怎么写作的,其来源于人物,是“因人有戏”的电视剧。中国电视剧则是“为戏失人”。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将大把的力气都用于戏剧冲突的制造之上,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在人物塑造上面则弱势很多,经常使情节凌驾于人物之上,让人物处于屈从地位。在情节的驱动之下,人物往往作出一些不合情理、动机不足的行为,使得人物虚检测、做作。这样的人物是难以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的,更难以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
关键词:中美电视剧 人物塑造 差异
1004-4914(2013)03-023-03
很多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热衷观赏美国电视剧。观赏美剧使很多中国观众认识到了中国电视剧在剧作技法和人物塑造上与美剧的差距,感受到中国电视剧在人物认同上与美剧的距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既有中美两国经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也是美剧的创作者比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更具诚意。虽然美国电视剧的产业化远高于中国,他们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也更甚于中国,但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仍旧更加用脑、走心,他们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给观众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社会的思考、人生的感悟。相比美剧的真诚,中国的有些电视剧创作者则显得有些敷衍了事,只想在电视剧上榨一桶金之后一走了之,至于留给观众的是什么,他们不太在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电视剧更多关注于人本身,作者偏爱深入本源的剖析人之本性,而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者则用力在编织各种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美剧以塑造人物为主

在美剧的创作当中,人物的塑造是创作的中心环节,所有的情节设计都是围绕人物设定的,都是跟着人物的内心发展的。反观一些中国电视剧,人物是为情节怎么写作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设定、情感走向的设计都是因为剧情发展需要,是为了制造冲突。中美电视剧的播出方式与观众的收视习惯的差异是造成中美电视剧在创作上侧重点不同的主要原因。
美剧是按季播出,每个播出季从9月一直持续到次年的4月,长达七个月的时间。在这七个月当中,每部电视剧都是每周播出一集。这种松散的长周期播出方式使得观众无法紧跟一个紧凑的、连贯的故事,从而导致美剧呈现出“长时态”与“碎片化”的叙事特征。在美剧当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系列剧,每一集都是独立成章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即使是在《反恐24小时》{1}(24Hour)这种情节性较强的电视剧,每一集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要冲突。美剧在故事连贯性上的先天不足自然而然地让美剧创作者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人物身上,人物成了连贯美剧的关键,成为美剧的中心。除此之外,美剧采用的是边制边播的方式,在电视剧真正完结之前,故事的发展都是一个未知数,在编剧的心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走向大多依赖人物的成长、发展,所以说美剧是“因人有戏”的电视剧。反观中国,采用的是电视剧在完全制作完成之后由电视台集中播放的方式。这种紧凑的集中式播出方式使得观众能够紧跟剧中的情节,更容易沉寂在故事当中。因此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将大把的力气都用在了冲突、事件的制造上,努力给观众讲述一个不同寻常、跌宕起伏的故事。相对于情节的制造,人物的塑造就虚弱很多,而且人物往往也跟着情节走,人物的行为因情节的需要而发生。
在电视剧创作当中,人物和情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编剧应该着重设计的。但笔者认为,情节的发生来自于人物的行为,人物是情节的基础。情节冲突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但是人物的情感则是打动观众的根本。在观看美剧时,观众是与剧中人物一同成长的。由NBC{2}制作的电视剧《老友记》{3}(Friends)在美国播出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观众一直在关注剧中六个主人公的成长,并将自己的情感置于人物之中,与他们一同哭一同笑。剧中人物情感的成熟、性格的完善同样发生在观众身上,发生在剧中人物身上的故事给与观众充足的借鉴与启示。在2004年《老友记》告别银屏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为他们六个人的离开而流泪,如同自己失去朋友一般伤心。至今,《老友记》中的六个人仍旧让观众念念不忘。国产电视剧中也有这样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如《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剧中许三多凭着一股“傻憨憨”的执拗劲,从一个干啥啥不行的“龟儿子”成长为一个精干强悍的老A。在剧外,观众也为许三多执着所感动,感悟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但是很遗憾,在中国的电视剧中像许三多这样深入人心的人物还很缺乏,反而大量存在因为电视剧剧情需要而失去个性的人物,电视剧《北京青年》中的何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北京青年》当中,何东被塑造为一个为了重寻梦想而抛下一切、重走青春路的人,但是他所谓的重寻理想是完全怎么写作于“出走”这个整体故事情节。在剧中,他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上的成长,只是在出走之后将自己摒弃的东西再一个个捡回来。这个人物是悬于空中的,不够接地气,没能给与观众相通的情感体验,从而给观众以“没事找事的矫情男”的印象,这样的人物是难以让观众记挂于心的。
在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随着时间的流逝是会被遗忘的,但是剧中的人物给与观众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而美剧以人物塑造为根本的创作理念使得电视剧更容易感动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可。

二、美剧中的人物更具人性

在美剧当中观众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有很多人物塑造的十分夸张,编剧会刻意放大人物身上的某些特征,但是无论人物被塑造的如何夸张、如何不同寻常,他们都具有普世的情感。例如电视剧《生活大爆炸》{4}(The Big Bang Theory)中的印度科学家Raj一角,他一见女性就紧张,在未喝酒的情况下无法开口与女谈。Raj这种无法与女性说话的特征明显是具有夸张成分的,但是他面对女性紧张的感觉、想要与女孩交流却又羞于开口的感觉却是与观众相通的,让观众与他能有同感,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同。相反,在中国电视剧中却存在大量看似正常却让人难以理解的人物,观众难以认同他们的情感,不明白他们行动的动机,而这也是中国电视剧重情节、轻人物的创作观念所带来的后遗症。在电视剧《当婆婆遇上妈》中由潘虹饰演的婆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人物,她因为不喜欢儿媳妇不惜逼迫儿子发展婚外情以达到让儿子媳妇离婚的目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婆媳之战到处都有,也有很多不满意媳妇的婆婆,但是没有一个母亲会逼迫儿子发展婚外情。编剧为了追求矛盾冲突更加的戏剧性,让婆婆的行为走到极端、超出正常的范围,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很多观众看完之后都表示,不能理解剧中的婆婆,觉得她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而非一个正常的人,认为这个角色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一个人。对比中美两国电视剧不难发现,美剧中的人物更具“人性”。虽然他们外化出来的形象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是他们的情感是与观众紧密相连的,致力于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在美剧中演员扮演的已经不仅是角色本身,同时也在扮演一部分观众,观众在观看人物的同时,也是在观察自己,并且从中有所思、有所悟。但是在中国的电视剧中,因为人物要为故事情节怎么写作,经常出现一些情感畸形、行为不正常的人物。虽然他们在的设计上都与普通人相通,但是却难以在情感上打动观众,他们的行动经常让观众匪夷所思、不知所云。这样的人物只会给观众造成虚检测的印象,除此之外留不下任何痕迹,这种虚检测的人物也早晚会被观众抛弃。

三、美剧中的人物更能引人深思

在美剧当中,编剧经常会在每集的结尾处设置一段富有哲理性的结语,而这些话语往往是由剧中的主人公以自白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话语也是对于主人公在这一集中所经历事情之后思想上成长的总结。例如在《实习医生格雷》{5}(Grey’s Anatomy)第一季第六集的结尾,主角Meredith Grey作出了这样的总结:
“我们必须抛开今天可能发生的事,为明天做好准备,知道我们不能再准备为止,知道我们最终自己明白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意思,也是就事先知道比惊讶好,醒着比睡着好……甚至是最大的失败,甚至是有史以来最糟最难处理的错误,也是打击那些从未努力尝试的人。”
这是Meredith Grey在被如何处理职场爱情困扰一天之后的总结,在结尾处她选择抛开自己脑中的可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勇敢地去尝试平衡工作与情感的关系。剧外的观众,同样也会面对这样的情景,不一定是关于感情。在现实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自己钟爱的两件事物出现矛盾的情况,谨小慎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瞻前顾后,最终使机会从手中溜走,被“从未努力尝试”打击。Grey的这段话正是编剧在借人物的口告诉观众他的思考,借人物的成长让观众有所感悟。
无独有偶,在电视剧《绝望的主妇》{6}(Desperate Housewives)每集的最后也都有这样哲理性的结语。例如:
“竞争意味着不同的事对不同的人。但不管是一场友好的竞赛还是致命的搏斗,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当然,秘诀在于自己要知道该参加哪场斗争。因为,任何胜利都是有代价的。”
有意思的是《绝望的主妇》每集结尾的话语是由一个已经死去的人物讲出来的,这个人物在剧中并没有出现,她就像一个幽灵关注着剧中人物的生活。虽然这些话语不是由剧中的人物直接道来的,但是这些话却是对他们生活的总结,是来源于他们的情感,结语中的哲思是寓于他们体内的。
在美剧当中这些哲理性的话通常都反应了人物的情感的成熟、人性的成长,同时也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社会环境的体验、感悟、思考。电视剧每一集的主题因为有了这样总结性的、哲思性的话语而得到升华。剧中人物的成长与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哲理性结语的出现也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亦或使观众的思路更加宽阔。
在中国的电视剧当中,也有饱含作者生活感悟、人生思考的人物。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虽然剧名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但是剧中主人公张大民的生活却充满了困苦。老年痴呆的母亲、患白血病的妹妹、被有婚外情媳妇搞到伤心的弟弟等等,已经下岗的张大民用“贫嘴”这种戏谑的方式调侃着自己的生活,在困苦生活的夹缝当中寻找快乐、寻求幸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用张大民这个普通人的故事,叙述普通人面对生活的平凡、琐碎和变故时表现出来的普通人的生存方式、价值选择和情感体验。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普通人的生活空间、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而是看到了普通人的心灵世界、道德选择、生存智慧和生存勇气。作者向观众展示的这种贫民情感能给人一种心灵的冲动、一种对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令人难过的是,在当前的中国电视剧中,这样的作品毕竟是凤毛麟角。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凭空编造情节冲突的电视剧,观众难以在人物身上得到认同,难以从人物身上引发思考与感悟。
结语
人物的成功塑造可以说是美剧成功的关键所在,人物塑造也是美剧创作的中心任务。通过人物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建立一条互通的纽带,创作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社会的思考、人生的感悟通过剧中的人物传达给观众,而这种相通的思想情感传达也让观众深深地为剧中人物所着迷。并且,美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是具有普世性的,这种普世性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土,这种普世的情感与思想是全世界共有的。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会面临美剧中人物所面对的问题,都能从美剧中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观众来自哪里,他都会有与剧中人物相同的情感体验,比如爱情、友情、亲情等等。这种大普世情感的存在,也是美剧拓展海外市场的法宝,让美国的文化观念在人物情感的潜移默化之下传达到世界各地。可以说,美剧的核心是人物,剧中的一切都是为人物怎么写作的,美剧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电视剧。在美剧当中所有的情节都是来源于人物,是“因人有戏”的电视剧。
相比之下,中国的一些电视剧则是“为戏失人”。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将大把的力气都用于戏剧冲突的制造之上,单纯地想凭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在人物塑造上面则弱势很多,经常使情节凌驾与人物之上,让人物处于屈从地位。在情节的驱动之下,人物往往作出一些不合情理、动机不足的行为,使得人物虚检测、做作。这样的人物是难以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的,更难以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
未来,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除了要学习美国先进的剧作技巧之外,还要学习美国电视剧创作者对于人的关注、对于人的把握。从自己虚幻的塔当中走出来,体悟现实生活、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作出理性的人生思考。只有这样,中国电视剧才能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海外电视剧的竞争当中。
注释:
{1}《反恐24小时》:是美国Fox Film Corporation发行的一部动作惊悚类电视连续剧,剧情为一队反恐小组的一系列反恐行动,已播出8季
{2}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简称(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全美三大广播公司之一。
{3}《老友记》:美国NBC电视台从1994年开播、连续播出了10年的一部幽默情景喜剧,也是美国历史上甚至是全球范围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剧之一。
{4}《生活大爆炸》:是由查克·洛尔和比尔·普拉迪创作的一出美国情景喜剧,在2007年9月24日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推出。此剧由华纳兄弟电视公司和查克·洛尔制片公司共同制作,讲述的是一个和四个科学家的故事,2012年续拍第六季。
{5}《实习医生格雷》:一部以医学为主题,在美国十分受欢迎的黄金时段电视系列剧。该剧由Ellen Pompeo领衔主演,于2005年3月27日在美国广播公司首播,至今播至第九季。本剧聚焦在一群年轻人努力成为医生,而医生努力保持人性上。
{6}《绝望的主妇》:是由美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10月—2012年5月,在每周日晚九点播出的电视剧。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一个虚构的小镇——美景镇,描绘了美景镇紫藤巷的五位家庭主妇的婚后生活。
参考文献:

1.熊宇飞.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解读[J].当代电视,2008(11)

2.曾鸿,王静.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浅谈[J].当代电视,2005(02)

3.张斌.电视剧与文化研究[J].现代传播,2006(05)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在读研究生 北京 100000)(责编:郑钊)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