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舞蹈 >试议解读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们沉默语言

试议解读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们沉默语言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12211 浏览:474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著名导演王颖执导的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喜福会》讲述了四对母女之间发生的故事,非常生动细腻地向观众展示了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每对母女背后都缠绕着一段无法表达,也不能表达的爱恨情仇,她们只好选择对彼此沉默,母女间所有的一切都被这密不透风的沉默罩了起来。沉默已经变成了一种母女间的冷暴力,摧毁着女性得以生存的勇气、自尊和自信。沉默一旦被打破,女性便重获新生。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沉默;打破沉默
1993年,著名导演王颖执导的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由温明娜、邬君梅、周采芹、奚美娟主演,电影一经上映,就备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好评,并创下了很高的票房佳绩。电影《喜福会》就像一棵菩提树,经历了四季,经历了岁月。主树干是母女矛盾冲突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东西文化差异所致以及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主流趋势下,东西文化的交叉和融合;四对母女的发展关系是形状各异的枝杈,枝繁叶茂、错落有致,一枝一枝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整个影像画面为观众提供了一部饱含韵味却极富美感的人间悲喜剧。

谭恩美(Amy Tan),1952年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出生,她从33岁才开始写小说,在她的《命运的反面》这本书里,她这样描述她自己:她在16岁时,曾经为了新交的男友,与母亲之间发生了一次激烈争吵。母亲手拿着切肉刀把她逼到墙边,刀锋压在她喉咙上足足有20分钟,她才屈服,哭着央求母亲:“妈妈,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母亲这才从她脖子上把切肉刀拿开。母亲在晚年的时候告诉她一个秘密:她还有三个同母异父的姐姐生活在中国内地。谭恩美被这个秘密深深地震撼了,这秘密为她今后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也成为她创作的主题。 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母亲和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并在1989年出版。
该书刚一出版就声名鹊起,连续九个月销书量都位列《纽约时报》排行榜,销书量达500多万册。该书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喜福会》一书为她赢得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全美图书奖等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也因此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的好评和关注,从此成为美国主流文学界声望颇高的、具有罕见才华的一位优秀华裔女作家。
电影《喜福会》讲述了四对母女之间发生的故事,非常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母女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很多小说家都以此类话题作为写作素材,但谭恩美身为美国的第二代华裔,与其他作家相比起来,多了一层文化挣扎的优势。谭恩美把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女性作为主角,这些华裔女性不仅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要面对种族偏见的问题,还要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尤其是母亲方面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电影中母亲们为她们的聚会起的名字,她们希望能够摆脱过去的阴影,从此生活中充满快乐和幸福。这四位母亲均来自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中国,虽说她们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但中国封建文化思想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她们的心灵深处,像所有望女成凤的中国母亲一样,她们采取“虎妈”式教育模式,不惜一切代价,对女儿进行教育投资,希望她们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好满足母亲们互相炫耀时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但这种教育方式给女儿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母亲们用中国传统方式管教孩子,传统的中国父母大都要求子女服从听话,子女有成就时,心里高兴,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去赞美小孩。而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女儿们,周围的环境影响了她们,她们经常接触到“式”教育方式的美国父母,再与自己的中国母亲相比,心里难免产生抵触情绪。母女们并非不爱对方,但由于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导致她们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爱,结果母女这对世上最亲密的两个人,却往往成了对彼此造成伤害最深的两个人。《喜福会》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故事情节中表现出来的最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文化冲突下的母女矛盾。

影片中讲述了四位来自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的华裔女性和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之间的故事和微妙感情。这四位母亲,在中国都有一段不愿提及的痛苦回忆,她们来到美国这个新世界,即便她们把过去发生的一切都藏在了内心深处,但在养育和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都会带着过去生活的影子和旧中国的文化烙印。女儿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母亲们对她们的影响和管束。这个过程中有激烈的语言冲突,甚至肢体冲突,最后却都以沉默收场。直到多年以后,女儿们长大成人,甚至结婚、生子,她们之间才多了一些交流和互相理解。最后终于在某个契机之下,母女双方敞开心扉,冰释前嫌,彻底打破沉默,流淌出了浓浓的母女深情,恢复了被压抑已久的亲情和人性。
影片中素媛和君这对母女,经历了母女间的争吵、多年对彼此熟视无睹的冷暴力和打破沉默的全过程。素媛在中国的时候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她带着病痛用一个小推车推着襁褓中的女儿逃避战乱,双手磨得鲜血直流。她认为:“最好别死在女儿们的身边,谁会收养黏着妈妈灵魂的两个娃娃?”于是,她忍着悲痛,拿出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好心人能够收养她们,这一别却再也没有相见。这段经历成了她心中永远难以启齿的痛。来到美国,她开始了新生活,又有了一个女儿——君。她把所有的爱,包括对被她遗弃的双胞胎女儿的爱,都倾注在了君身上。她请了家庭教师教女儿学习钢琴,鬼马精灵的女儿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练琴,逃避母亲的管制,反抗母亲的权威。终于在一次儿童表演比赛中,女儿的鬼把戏漏了馅儿,她的表现十分糟糕,曾经对女儿十分骄傲的母亲在朋友面前丢尽了脸面。女儿得意地以为从此以后母亲再也不会逼她练琴了。所以当母亲再次把她强拽到钢琴旁时,她忍无可忍大声指责母亲,并希望自己死掉,就像是在中国被她弄死的两个娃娃一样。心中还没有痊愈的疤痕被女儿撕开了,她从此在女儿面前沉默了,再也不提练琴的事,脸上始终带着让女儿窒息的冷漠和不屑。琴盖合了起来,合住了母亲的希望、女儿的反抗,合住的还有母女间情感的交流和传达。这种闭合状态整整持续了20年。钢琴事件已经成为了母女间不能碰触的敏感地带,与这个事件有关的所有一切,包括:女儿的自尊和倔强,母亲的骄傲和虚荣心,都被贴上了密封条,未经允许,不得开启。当君和母亲朋友的女儿在工作问题上发生争执时,像所有的中国家长一样,母亲赞扬朋友的女儿,贬低自己的女儿,君对此闷闷不乐,却无从表达。君默默地洗着碗,母亲走过来问她为什么闷闷不乐,她忍不住将对母亲多年的不满宣泄出来:“我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母亲惊讶地问道:“你还是在指钢琴的事吗?”君没想到母亲会提起钢琴,于是更加激动:“我是指所有的一切。”这次母亲没有选择沉默,她捧着女儿极力挣扎的脸,心疼地说:“你是最善良的,你那么独特,没有一个人能像你一样。”从此,沉默的封条被揭了下来,虽然她们还没有完全释怀,但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在一次聚会中,君在亲朋的怂恿下,打开琴盖,弹奏起在她童年时期认为非常难的曲子,奇怪的是一串串优美的音符从她的手指间流淌出来,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枯燥和艰难。重启的钢琴和优美的旋律彻底化解了母女间长期的隔阂和沉默,传递着母亲对女儿黑咖啡般苦涩又浓郁芬芳的爱,传递着女儿对母亲的抱歉和依恋。令人窒息的沉默在影片中无处不在。片中的女性,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一面是将沉默锻造成一把利剑去刺伤对方,一面又被它刺中,流血不止。影片中,盈盈和林娜也是一对沉默多年、缺乏沟通的母女。年轻时的盈盈,端庄秀丽、青春逼人,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花花公子,然后经历了梦一般的生活、婚礼、生子。她的丈夫却一刻都没有停止寻奇猎艳,甚至把别的女人带回家,当面嘲笑她、羞辱她。盈盈在精神恍惚中,不知是出于报复,还是出于心碎,失手溺死了自己的儿子。从此,她感觉自

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udooo.com

己的灵魂随着儿子一起走了。多年后,她来到美国,却一直无法忘记亲手杀死儿子的事实。后来,她有了女儿林娜。在母亲的眼中,林娜没有灵魂,因为她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死去的儿子,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留给林娜。盈盈经常陷入极度的沉默中,她脸上挂着泪水,表情沮丧、惶恐、迷茫。每当这时,林娜抚着母亲满是泪痕的脸,不知道该怎么劝慰她。盈盈只是说她在中国曾嫁错了坏男人,其他的事只字不提。直到林娜到了结婚的年龄,母亲的状况才有了好转,她开始注意到女儿的存在,关心她的生活。她参观女儿的房子,发现女儿过得并不幸福。女儿老公打着“爱”和“公平”的旗号,和她分摊所有的生活费用,包括她从来都不碰的冰激凌、男性除臭剂等,即便他的工资是她的7倍。女儿却毫无怨言,默默承受着这个男人对她的剥削。盈盈醒悟到是她对女儿长久以来的忽视和沉默,造就了女儿今天的软弱、缺乏爱、渴望爱,以致乞求被爱。女儿畸形的婚姻使她再也无法沉默下去,她把她所有的苦楚、悔恨汇集起来化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帮助女儿摆脱恐惧,释放被她禁锢的灵魂。林娜在母亲沉默多年蓄积起来的、一举爆发的爱的鼓励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勇敢地离开了那个得不到尊重和体贴的婚姻。沉默的打破和母女间的有效交流使她收获了女性应有的自信和自尊。

素媛生前的三位朋友,不断地往中国写信,联系上了被她丢弃的双胞胎女儿。君得知姐姐们的消息很高兴。虽然母女之间多年的沉默,使她对母亲了解很少,但她知道母亲一直对孩子的事难以释怀。于是,她决定代替母亲回到中国,和两个姐姐见面,告诉她们关于母亲的一切。君坐上了把她载往她陌生又熟悉的遥远的中国的轮船,她心潮澎湃,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直到到达目的地的汽笛声把她拉回到现实。她被推向久别重逢的人潮中,搜索着一张张带着焦灼、愉悦、兴奋甚至喜极而泣的脸,忽然目光落在了两个慈眉善目的中年女性身上:“她们是妈妈吗?”君糊涂了:“我是在天堂吗?” 那两个女性先是一怔,随后步伐坚定地向君走去:“妹妹啊,我们终于见到你了!”这样的结局让观众倍感欣慰,母女毕竟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随着沉默的打破,即便是天人相隔,也无法阻挡血脉相连的亲情。母亲的爱在冥冥之中作为导引,使母女姐妹团圆之梦、归乡之梦圆满实现。
[参考文献]
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01).
程爱民.论谭恩美《喜福会》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 (04).
[3] 姜勇.沉默不是金——剖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 王伟芹(1971—),女,河南郑州人,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