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文化软实力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课题结题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课题结题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25198 浏览:1110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本文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 有效渗透

一、背景与任务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都明确指出,必须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依照文件精神,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及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依照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参与中得到提高,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1)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未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都蕴含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中国石拱桥》中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则可以看做是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文化渗透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我国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灿如繁星,而语文教材毕竟只是薄薄的几册书,式样、篇幅都是有限的,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传承力度不够,还需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其在读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有修养、有文化的人。例如向学生推荐阅读《傅雷家书》:读过这本书后,学生都深深地为傅雷对祖国、对孩子深厚的爱感动,同时也想到自己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反思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表示今后要多体贴父母,为他们分忧。这样无形中就对学生进行了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效果较好。
(3)探索“导引—诵读—探究—拓展”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结合中职教材中的“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两个板块,创设了小组研讨、辩论会等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极促成“导引—诵读—探究—拓展”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新模式,让学生多讲、多思、多谈、多行,加深其情绪体验,培养其道德情感,化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①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导入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课题结题报告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②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理由、提出理由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滋润学生的心田。
③探究: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
④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2.组织开展“体验”、“评价”、“实践”、“竞赛”等各种拓展活动,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1)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没有传统的文明不称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不称其为文化,通过经典的阅读,逐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中职语文教材《语文》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在修订版中每个单元增设文学常识,“修订版前言”这样说:“我们采取这一举措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去背诵文学常识,而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读一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为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汲取经典营养,课题组与学校学生处联手印发《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发放到各个班级每个学生手中,并利用每次语文课和语文午读时间进行诵读,开展校内古诗文竞赛活动——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书法比赛、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2)遵循现实性原则,结合专业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彰显职教特色。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要树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2012年,课题组组长张永乐老师在旅游专业班级组织学生开展“星湖石刻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肇庆历史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弘扬肇庆本土文化,加强爱国体验。
2011年春节前,课题组落实文明办《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在散学礼时到各班宣传,布置学生利用检测期制作一分手抄报。开学第一周收集学生手抄报后,选送优秀作品到端州区城西文化站、城中路社区参加“我们的节日”手抄报比赛,获得喜人的成绩: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15名。3.个性化作文教学。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化写作相结合的内涵实质,就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写作能力,注重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会在语文个性化写作训练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美德。
(1)选出《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作为积累文本,每周定时定量地进行常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教育作用的命题,指导学生进行评论,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吸纳课外读物进行课堂写作教学。

三、研究成果

1.课堂渗统文化见成效,已形成常规模式。利用教材结合课文的内容,随时随堂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学习《卖白菜》一课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为什么母亲在经历多大的困难时都不曾流眼泪,但当“我”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的时候,母亲却为此哭红了眼,并说:“你今天让娘丢了脸……”通过充分讨论,学生明白了:多算别人一毛钱是小事,但体现了一个人做人行事的原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课题结题报告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则和态度,在母亲眼里,诚实做人大于一切,母亲不轻易流泪是因为她性格坚强,而为“一毛钱”而流泪,是因为儿子丢掉了诚实,母亲不会讲大道理,但她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用自己朴实的言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坚持利用每次上课前的“听我讲故事”环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学生先后选择了《中华五千年》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系列中有关精忠报国、仁爱孝悌、助人为乐、诚信好礼、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等方面的小故事30多个,在讲、听这些故事的同时收到传统美德的教育。
2.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择教育资源、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
3.《校园文化读本》的普及使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树立良好风尚、营造文明氛围的重要途径,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能表现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职中生在不久的将来要步入社会、从事各行各业,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职中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是培养有道德、讲诚信、崇勤廉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职中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的作用。课题组从学校的学风角度作为切入点,分章节——砺志篇、勤奋篇、创新篇和成才篇——编撰《校园文化读本》并在校园师生间广泛普及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04-04-02.
[2]朱洪飚.个性作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3]鲁纪权.语文新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2008年1月8日.http:///wxt/Info.aspx?InfoID=3140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