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信息技术教学 >谈运用有限元集合课程目标结构设计

谈运用有限元集合课程目标结构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6563 浏览:224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经典文献的研究,确定课程目标结构,在运用有限元集合解释它的结构层次及其关系,从而得知:⑴课程目标从顶层到底层共有9级,⑵它们的关系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小节目标课程基元目标学科基元目标学科原子目标。

关键词:课程目标;目标层次;有限元集合

关于课程目标结构层次,目前国内尚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新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众说纷纭。这给新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全息管理和教学评价、新课改成果交流带来诸多不便。为了建立新课程目标结构层次的范式,我们首先基于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理论的分析和归纳,然后提出新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现在,与各位同仁交流,谨请不吝赐教。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界定

教育目的(aims of education),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它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此可知,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其特点如次:⑴理想性。教育目的是确定培养人才的一种理想的规格,是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终统一目标,但教育工作实际的结果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水平;⑵层次性。一般有这几个层次:国家(或政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校长的思想),学生(包括家长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尤其教师的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各层次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受到国家的教育目的的指导和制约;⑶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教育目的里既包含培养人的共性,也包含培养人的个性两个层面,或侧重于培养人的共性,或侧重于培养人的个性,或兼而有之,这与确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有关。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即:⑴ 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个体本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个体的自然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有助于个体发展时才有价值,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社会本位者认为个体只是教育加工的材料,个体发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代表人物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人。⑵按照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育目的。前一种教育目的,指的是“制度化教育”即传统教育体系的目的;后一种教育目的则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目的。③按照文字表述方式,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列式的教育目的。纲要式的教育目的的特点是方向单一,静态统一,以理想的人的构建为教育的追求。详列式教育目的主要是美国自1918年以来形成的教育目的格局。它以美国式的制度为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udooo.com

教育目的,又把这种过于笼统的教育目的分解为若干教育目标,进而又把每项教育目标分解为若干更为琐细的目标。⑷按照约束力,教育目的可以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后者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例如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

文献认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基本上是通用的,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因而有集合: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或者,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该文献指出教学目的可以派生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行为目标,因而有集合②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行为目标}。该文献还认为教学目标可以“递次分化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不同系列”。由此可以建立集合:③ 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如果,集合①∨集合②∨集合③,则有集合:④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文献教学目标可以分为最广泛的一般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前者包括国家教育制度、方针规定的目标。中者包括各学科的目标、教学单元的目标。后者仅限一堂课的目标。如果突破既定界限,则有如下集合:⑤ 教学目标={国家教育制度规定的目标,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各学科的目标,教学单元的目标,一堂课的目标}。

上述分析表明,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因而它制约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即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不应违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于教育目的。同时,教育目的也影响、制约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根据集合①,并且观察集合④和集合⑤之中的元素,可知集合④=集合⑤。集合④之中的元素“教育目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依次同质于集合⑤之中的元素“国家教育制度规定的目标”、“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各学科的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一堂课的目标”。如果将集合⑤之中的元素全部同质替换,并且,集合④∨集合⑤,则只有集合④,即集合④涵盖了教育目的的基本元素,且展示这些元素的层次关系。即:教育目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

因此,由集合④和前述文献提供的理论依据可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等,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总与分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的界定

文献[3]认为,课程广狭两说。广义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展和安排。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高级中学课程,其含义包括教学科目、科目的教学顺序和科目的教学时间。狭义课程是指某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等。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有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种形态。教学计划包括学科设置、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标准包括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科书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标、注释、附录等等。

(二)课程目标的界定

文献[4]认为,它包括广义的课程目标和狭义的课程目标。广义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简而言之,它就是教育意图,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等等层面。教学目标还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两个集合,即:⑥ 广义的课程目标={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⑦ 狭义的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三)课程目标的层次

引进教育目的集合,即:⑧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我们选择集合②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认为: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如果,将先行集合②和集合③同质替换,再行集合②∨集合③,并删除年级教学目标(不合时),则有集合⑨ 狭义的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这个集合⑨,就是课程目标。

三、新课程目标

(一) 新的课程目标的层次

新的课程目标大致同构于集合④狭义的课程目标,由于课时目标要借助课题落实,行为目标要借助教学事件来落实,并且课程分模块呈现,因此,将集合④转化,即可得到为集合:⑩ 新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事件目标}。因此,新课程目标元素及其层次关系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事件目标

(二)新课程目标元素的解释

下面,以某些新高中课程标准为例,对新课程目标的元素进行粗浅的解释。

1.教育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引言说:“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知,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这里突出了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第一,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这体现了高中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工具。第二,高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这说明高中语文是培养个性的工具。第三,高中语文教学,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体现了高中语文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工具。

因此,课程的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又例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中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课程目标携带着课程教学的总任务。

3. 课程目标。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通过高中生物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浏览该段文字便知,课程目标蕴含着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方面。

4.模块目标。例如“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其体现了模块目标具备知识、情感和技能向度。①知识维度,即“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②技能维度,如“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③情感维度,有“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单元目标。例如生物1第二章的目标有:知识方面,①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②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③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④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⑤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⑥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①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②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能力方面,①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②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⑹ 小节目标。例如生物1第二章的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课题目标如下:①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②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③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④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其三要素虽然若隐若现,如果仔细思索,三者尽在其中。即①②为知识性目标,③为机能性目标,④为情感性目标。①②、③、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个课题的课题目标。

7.课程基元目标。包括知识点目标,情感点目标和技能点目标。

8。学科基元目标。即:事实目标、概念目标、原理目标和策略目标。

9。学科原子目标,即实例目标、名称目标、命题目标、和规则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从顶层到底层共有9级。它们都一个共同的灵魂,这就是都由知识、情感、能力共同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课程目标的完整序列和关系如下: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程基元目标学科基元目标学科原子目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