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关于管窥管窥英汉称呼文化对高校英语教学学年

关于管窥管窥英汉称呼文化对高校英语教学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7361 浏览:235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称呼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语言中称呼不同,从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严重得多。基于英汉称呼对比、英汉称呼文化差异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指出,英语教学中应注意英汉称呼文化在传递中西文化中的重要性及途径。
关键词:英汉称呼 文化 英语教学
在日常交际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使用者,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称呼语。在家中,要称呼家人,亲朋好友聚会,要称呼朋友和熟人,遇见陌生人问路也离不开称呼,新生儿出生,先要起姓名,即使暂时没有起到中意合适的名字,也会先选用一个称呼如“宝宝”“乖乖”等。可以说人的终生离不开称呼。称呼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英汉表达能力很强,如果不熟悉英汉文化及交际规则,也影响到交际效果。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有学者Brown&Ford(1961)指出,人们之间即使是在使用本族语的时候,无论他们是头次相遇还是已经熟悉,有时会遇到不知该怎样恰当地称呼对方,更何况学习和使用二语的时候。王鲁男(2004)指出,“称呼作为日常用语,在语言系统中应该算是最富有文化色彩的了,正确的称呼对方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一、英汉称呼对比

称呼语是随文化的不同而变通的。祝畹瑾(1994)对汉文化称呼语划分为六种类型:亲属称呼语、特殊亲属称呼语(亲属称呼语用于非亲属关系)、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通用称呼语(如同志、师傅、老师等)、职衔(职位和头衔)和零称呼语(如喂、劳驾和写菜的等“的”字结构)(何自然、陈新仁2004:185,186)。称呼依赖社会文化,也离不开个人文化的影响。汉语称呼中比较注重辈分和年龄差异。而在英语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龄是对高出一代或一代以上的人才有作用(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对其他社会关系中年长者则是直呼其名,甚至对自己的家中的父母也会直呼其名(赵军峰,1999)。

1.亲属称呼

陈松岑(1989)指出,在中国,亲属称呼十分复杂,也十分严格。长幼有别,嫡庶有别,亲属有别,内外有别,系统分明,层次清楚。而在英语,称呼分别有时不甚严格,如现代英语中,“侄”和“甥”不分,都是nephew和niece;“姨母”“婶母”“伯母”“姑母”“舅母”用一个词aunt,“叔父”“姨夫”“舅父”“伯父”“姑父”用一个词uncle。汉语中,称呼对年龄大小加以区分,如年长为哥、姐,年幼为弟、妹,而在英语中都是borhter和sister。汉语中有男女之分,如伯伯、叔叔的子女汉语称为堂兄弟姐妹,舅舅、姑母、姨母的子女汉语中称为表兄弟姐妹,而这些在英语中一律称作cousin。汉语中称呼以男性为中心,当遇到男子为中心和长幼有序相冲突的情况,倾向于以男子为中心,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称呼伯伯、叔叔的配偶时,不是以其配偶(女性)本身年龄与父亲年龄比较来决定称呼,而是根据她们丈夫年龄与父亲(而不是母亲)年龄相比较来决定称呼为“伯母、大妈、大娘”“婶母、婶婶、婶娘”。在日常生活的称呼也时常倾向于用亲属称呼
例如,2010年4月27日安徽卫视节目“郁均剑笑看风云40年”中,郁钧剑在谈到对他称呼的变化,由原来“都叫‘郁大哥’,最多也是叫‘郁老师’签个字,突然有一个叫‘叔叔’,后面又有一个叫‘郁叔叔,我爸妈最喜欢你唱歌’,对我触动很大,突然我觉得一个时代过去了。”
此例反映中国的称呼文化。称呼“大哥”“叔叔”是符合了礼貌的文化称呼,辈分不断升级,称呼“叔叔”是采用的拟亲属称呼,表明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近,作为家人中的长辈,表明遵守了中国文化中“长幼有序”,尊重“长辈”。“叔叔”翻译成英语则是“uncle”,称呼某人为“Uncle Li”在汉语中并不一定是“叔叔”的意思,也可能是“伯伯、舅舅、大爷、姨夫等”的意思。
汉语以男性为中心和以辈分为根据的称呼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见到的。“在实际生活中,一般英国人或美国人除了对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对其他亲属成员使用亲属称呼的并不多,往往称呼它们的父名或名字。”语言中的礼貌称呼一般取决于双方的社会距离、语用距离和交际目的。在英语中,(Levinson,1983)呼语的象征性用法使其在语言使用中与礼貌现象紧密相连。在任何一种特定会话情境下,发话人在呼语的使用上往往有多种可能。然而,选择某种特定的呼语形式就意味着同时选择了某种特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定的礼貌态度。肖旭月(2003)根据呼语礼貌意义的不同,把英语的各种呼语形式区分为郑重式(deferential forms,DF)、礼貌式(polite forms,PF)、亲昵式(intimate forms,IF)、命令式(commanding forms,CF)和贬蔑式(abusive forms,AF)。并指出呼语的礼貌层级性特征:呼语的礼貌层级性与情感距离、社会距离及交际意图有关。
汉语称呼语系统与西方的文化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我们对一位年纪较大的外籍女士说“You’re so nice and you’re just like my grandmother”使她感到困惑和不快。本着汉民族的礼貌原则去恭维西方女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此符合中国的礼貌称呼,却不符合西方的礼貌称呼。

2.职衔称呼

英语和汉语的称呼语可单独使用表达问候,汉语中的这一用法比英语更频繁,表达的礼貌程度更高。钱厚生(1993)的调查显示,作为问候语,英语的“TLN”(职衔+姓)是中性称呼,但其汉语对应语“姓+职衔”是礼貌称呼。这主要由于在差序格局、群体取向的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是构成权势的主要因素,“姓+职位”是对被称呼者社会地位的确认,体现了对权势一方面子的尊重,是礼貌的,它维护了人际关系,姜毅、赵琪(2004)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对行政领导的称呼为:73.3%用官职称呼,20%使用姓+老师,6.7%的使用姓+职衔(教授)。在英语中,姓氏在职事称谓之后,如“Doctor William”“President Bush”等,而表示身份的词位于职事称谓之前,如“Mr.Mayor”“Mr.President”等。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称谓中,职务、部分职业和职称均可被列为头衔。

3.职业称呼

在中国文化情景中,可以用职业称呼,如“老师”。但英语中并不用“teacher”来称呼老师,中国目前在校园上课时仍有用“Good morning,teacher”问候,在英语里,正确的问候是“Good morning,Ms/Mr/Miss Li”。“Mr”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也有不同,1987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一文中提到,一美国教授到中国时,对别人称呼他“先生(Mr)”很不满意,他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就应该称呼他为教授或博士。而汉语里“先生”指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在中国文化中,“先生”并不是男士的专用,德高望重的女性也可以被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

4.学衔称呼

汉语中学衔只有“博士”。仅称呼学衔“博士”;学衔前可加姓氏如,“张博士”;学衔前可加姓名“张明博士”。英语中, Doctor(博士)也可用来作为称谓,如Doctor Li,Doctor Zhang.

5.身份称呼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的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如姓+职务,如张省长,李市长,刘厂长等,姓+职称,如刘工程师、王教授等,姓+职业,如王护士、李医生、刘会计等。英语身份类称谓种类少,在英语中,有衔称+姓氏,也有衔称+教名,如Queen Victoria(维多利亚女王),President Bush(布什总统), Judge Russell(罗素法官)等,这些只限于皇族、上层、法律界等。汉语称呼中“长者为尊”的观念影响深刻,称呼前或后加“老”字代表着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在西方文化称呼中,忌讳”老“字,“老”意味着年龄大、体衰、保守、无用、失去活力和创造力……

二、英汉称呼文化差异

1.亲属称呼折射出文化的异同

汉语亲属称呼严格。宗族内的称呼直接称呼“爷爷、伯伯、叔叔、奶奶”,用非宗族称呼“外”称呼家中女性一方的亲属,如“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外孙、外孙女、外甥、外甥女”等,而在英语亲属称呼中不分内外,grandpa(爷爷、外公),grandma(奶奶、外婆),nephew(侄子、外甥)。
汉语中非亲属成员使用拟亲属称呼用法广泛,如对陌生人可以称呼“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借助此种称呼增加双方的亲近程度和心理距离,而英语中没有拟亲属称呼,西方文化中强调平等,不论资排辈,不分内外。

2.社交称呼折射出礼貌文化的异同

中国人在社交称呼中遵循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礼貌原则,除了比较熟悉的朋友或晚辈外,几乎不称呼对方名字,否则会违背汉语交际礼貌原则,而西方则是直接称呼对方名字。

三、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称呼的异同,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在言语交际中的影响。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提升高校英语师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显得十分重要。如要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称呼,学习汉语称谓中的文化,学习英语中的称谓文化,才能使跨文化称谓中遵守一定的称呼习俗,增强交流效果。

1.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英汉称呼词的种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制约。英美文化中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英语称呼中少用敬称,无论家内家外,熟人生人,常可直呼其名,包括自己的父母长辈上司等。中国儒家文化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上下不同,汉语有敬称谦称。由此可见,为开设英汉文化方面的课程显得很有必要,以讲座的形式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英美等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会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习中国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际开始称呼的误用或错用。

2.称呼任务体验式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体验式语言教学以具体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引领学生在完成体验任务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语言能力,即 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for using。通过体验任务的形式,教师为学生用语言处理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平台,如有针对性地选择英文电影片段,阅读英文作品让学生观看或阅读后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体验各种称呼。鼓励协助学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活动,与外国留学生、外教交流,参加国际志愿者活动等。
重视学生文化的交流活动。通过短期留学或游学项目,定期互派交流学生和教师,为本国师生与外国师生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中西文化背景下称呼异同,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洪文翰,王薇.跨文化比较:“独立型”与“互赖型”——称呼的礼貌准则管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272-274.
[4]刘骥.英语专业课程中文化导入问题研究[J].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udooo.com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52-154.
[5]刘茵.中英称谓语的差异与叛逆现象[J].商场现代化,2006,(10):257-358.
[6]刘全花.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为河南省2011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12400450503)部分研究成果;2012-2013年度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课题(编号WYYB2012026)部分研究成果;2012-2013年度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WYZD2012044)《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西文化素养培养研究》的部分成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