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探究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对翻译影响

探究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对翻译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8941 浏览:341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文化差异使得英汉汉语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进行灵活处理。有一些谚语,尽管采用的语言材料不同,但是两种语言的使用者都有表达相同意思的需要,因而产生了作用相近或相同的谚语。这种情况下,英汉互译最好把两种语言中的同义谚语放在一起来翻译,采用现成的谚语进行对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这种策略是翻译中较为常用的策略之一。例如,英语中的Where there’s oke there fire原意是“无烟不起火”,恰好和汉语中的“无风不起浪”是相对应的。英语中取的现实现象是生火冒烟,汉语中却取了风和海浪,异曲同工。汉语中有“兔子不吃窝边草”,而在英语中也有表达类似作用的谚语:A wise fox will never rob his nerbour’s hen roots。汉语中“兔子”和“草”来打比方,而英语中则选取了狐狸和鸡,而且还点明了是“聪明的狐狸”。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直接翻译就是“鱼烂头先臭”,而汉语中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与此相仿。可见,由于人们在感知外部世界时思维的共性,使得不同的语言之中,都希望能通过形象生动的谚语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因此出现了不同语言中的同义谚语。这些谚语,采用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来互译,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巧妙效果,并且能够让人易于接受。这样采用不同文化中的同义或者是近义翻译可以轻松解决文化差异,达到有效的文化交流。
但是,这种两种语言能够找到同义谚语的情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谚语,代表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它们是无法找到对应的谚语来翻译的。这类谚语的数量应该更多,这样,翻译工作就相对较难,必须工作者做较大的努力才能处理好有关理由。那么,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就需要对这类谚语进行更加巧妙地处理。首先应该是尽量体现出原来谚语的准确含义,其次翻译后的谚语能够符合这种语言中谚语的表达习惯。例如,在将英语的谚语翻译为汉语时,就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些要素,在翻译准确的前提下,要根据汉语谚语的语言特色,尽量翻译为五字句、七字句,或者上下句分别为五字、七字的对偶形式。这样才能够使翻译后的谚语也符合汉语社群人们对谚语的语感,如Let sleeping dogslie的字面意思是“不要去打扰睡着的狗”,但是如果这样直译,就不太像汉语的谚语,因此有人翻译为“睡狗莫惹,麻烦莫招”。这样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化习惯。再如,All asses wag their ears直接翻译的意思就是“驴爱摆耳朵”。但是如果只是翻译到这个地步,就会给人以莫名其妙之感,因为我们对于驴爱摆耳朵的认识并没有总结为谚语,这样就会产生较大的交流障碍。因此,需要根据英语中的内涵作用翻译为“驴子爱摆耳朵,傻瓜爱装聪明”才能够使其表意显豁,让人一目了然。可见,对于谚语的翻译,固然需要遵守一般的翻译策略,体现出翻译的基本要求来。这些翻译技巧是需要翻译工作者做出很多努力才能掌握的。但是谚语又和一般的语句不同,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往往不能只通过字面作用来理解,因此,翻译工作者要把握其深层含义,需要对它的翻译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它既准确,又符合汉语谚语的语言形式特点。这样才能够对谚语进行准确而传神的翻译,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更好地推动中心文化的交流。
三 结语
谚语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语汇,不管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语言中以谚语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成为语言中重要的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同时,也需注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不少的谚语,因此,更好地研究谚语文化,研究谚语文化的差异,并把它们准确的翻译出来,在现代,尤其是在目前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今天,谚语的互译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课题。需要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本文选取的视角是从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来看谚语的翻译理由,事实上既然都是谚语,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也存在着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它们都被命名为谚语的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例如,它们都讲究押韵,都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都注重汲取语言中的营养成分等,这种共同点,为语言的翻译提供了有利条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是在共同点与差异性的相互作用下才具有了对比分析和翻译的可能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进行对比分析,才能真正挖掘出深层谚语文化的共性和不同,才能真正推动语言文化的更好交流。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人们对谚语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降低了。一些谚语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从语言使用中消失,成为一种历史遗存。随之消失的,将是谚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非常令人扼腕的。因此,现阶段通过英汉两种汉语言中的谚语来发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文颖:《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谚语之比较》,《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 张晓玲:《英汉谚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 陈瑛:《浅析英汉谚语文化》,《文教资料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2010年第6期。
[4] 李芬:《浅析英汉谚语来源及其修辞特点》,《文教资料》,2009年第29期。
[5] 张小玲:《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英谚语》,《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6] 肖辉:《英汉谚语比较研究》,《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3期。
[7] 王文静:《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8] 吴苏苏、曾淑芳:《英汉谚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异化与归化》,《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2期。
作者简介:柳景荣,女,1974—,辽宁凤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