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之我见电大

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之我见电大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8330 浏览:328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在于它以真、善、美的情怀而深入人心,以博大深邃的知识体系来开启智慧,在文化与情感的沟通中构建并提高学习者的技能。解读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气氛合理设置和调节不容忽视,因为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既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影响着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效果。
课堂气氛的内涵是什么?它形成中哪些因素起作用?它如何影响教学效果,有没有一种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通过教学活动的不断探索实践,笔者以为对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应如此理解。

一、课堂气氛与评价标准存在认同偏差

语文的课堂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现出迥然不同的模式,尽管多数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但是,在尚未深入解读新课标的情况下,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仍会出现偏颇。在一堂观摩课后,存在评课者以“课堂气氛热烈”为赞语,执教者也以“学生发言踊跃”为满足的现象。无形中形成了一条定论:唯有热烈的、活泼的才是最好的课堂气氛。这种现象若被运用到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中,令人堪忧。
笔者认为,要说“热烈”,就该是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间断螺旋上升式的触发性思维;要说“活跃”,应是学生在思考与探讨过程中不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它是情感与思维的渐进。语文课堂上热烈、活泼固然是一种可喜的气氛,但沉思凝重、哀怨悱恻、轻松自如又何尝不是一种可取的气氛呢?因此说,评价课堂气氛的好坏,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妄下定论,其结果必然是不科学的。教条拘泥的衡量方式,又必然会引起人们在教学实践中的认知混乱,也会导致无序并且浮躁的学习风气。
衡量课堂气氛的标准是什么呢?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与学双方欲达到明确的彼此认知,思维活动就必须营造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有序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内涵,使学生轻松愉悦地享受语文课的魅力。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那是不可能出现教学双方感情的畅通交流,教学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二、课堂气氛与教学思想要和谐统一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互动,它不会压制教师智慧的发挥,或随意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是也只能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气氛的响应者。学生是自然而然地沉浸在特定的课堂气氛中,而教师则是要有意识地,甚至是要设计并追求着特定的课堂气氛。
当前,某些课堂的气氛也由沉静转向活跃、热烈。应该看到这一转变的初衷是积极的。但是,也正因为它革故鼎新,无意中又滋长了片面追求“发言踊跃、情绪热烈”的倾向,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与探究的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些样板式的课堂教学,能留下深刻记忆的精彩课堂教学并不多,总体印象是: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师开场是简单的三分钟设置问题,收场是仓促的三分钟总结。其余时间学生分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激动处会站在课桌板凳上,以居高临下之势压倒他人。这样看似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真不敢设想长时间下来,学生是否会养成只靠“分贝”来表述,而不是靠头脑来思考的学习习惯呢?
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绝不是靠形式上的争辩就能显现的,语文的深刻内涵绝不是驱动浮躁的心所能够感悟的。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激发必须是系统的、理智的。

三、课堂气氛与学生情感要产生共鸣

如果说课堂教学内容的基调是教师调节课堂气氛的依据,那么,学生的情感则是教师调节课堂的根本着眼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将学生引入特定的课堂气氛中去,而学生的情感因素,恰恰又是最活跃、最不易把握的。
中学生的情感,最大特点就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时就马上变得兴趣索然,甚至“嫉恶如仇”。正因为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学忽视了作品所提示的情感因素,以至人为的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之间距离扩大。这种距离的产生便不能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更甚者就会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反胃”。如果是这样,构成课堂气氛的教师、课文和学生三要素之间必然是不协调的。
以《论雷峰塔的倒掉》课堂实录为例,来思考这一问题。
……
生1:文章把吃螃蟹找蟹和尚的经过写得那么详细有什么必要呢?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2:为了增添文章的趣味。
生3:原先法海神气活现,后来躲到蟹壳里,真是出丑。
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呢?(只关注某个学生的回答,却忽视其它与答案无关的回答,这本身就熄灭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4:作者要揭露法海的丑态。
生5:要让人们对他憎恶。(学生们的回答多么切实有趣啊)
师:但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几乎完全置之不理了,真有请君入瓮的嫌疑)
……(全班冷场)
师:好,我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是为了说明……(在所谓引导过程中,呆板凝滞的课堂教学气氛已经产生)
从这段实录中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思维流程与学生的情感活动轨迹,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教师看似善“诱”,为的是得出一个颇具理论高度的结论,而学生仍然沉浸在对白娘娘的同情和对法海的憎恨中。他们的感情未得到充分的宣泄,同情心与正义感未得到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udooo.com

充分的释放。此时,教师强制性要求学生做冷静的思考,岂不是有点“不通人情”。原本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转而变成沉闷也就在所难免了。其主要根源是压制了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交融的渴望。没有共鸣,何来动情?学生总是觉得隔靴搔痒,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满足。难怪一些学生要抱怨语文课真没劲了。如果是这样,怎么可能形成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课堂气氛呢?那又怎样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
新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理念的发展和进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势必对学习效果的逐渐提高产生推动作用。教师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多维的思考方式,达到语文教学与学生情感的充分交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笔者借教育家斯普朗格的一句:“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来展示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发一己之见以获得同仁更完善的教学理念。
(李晨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7309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