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深挖深挖细掘析文题纵横转换巧立意经典

深挖深挖细掘析文题纵横转换巧立意经典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5036 浏览:138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次,初三半期考的作文题目是二选

一、一篇为半命题:那一刻,我 ;另一篇是命题之作:陪伴。

评阅时,学生的作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半命题的拟题不够准确

具体说来,一是拟拗口之题,矛盾之题。如,有位学生拟的是“那一刻,我永远无法回来”,“那一刻”是表示“短暂、瞬间”的词语,而“永远”是表示“长久、永恒”之意,此文题岂不自相矛盾?还有的写“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一看此题,心一紧,难道自虐自贱?细读之,原来是表现孤独的感受。文题其实是“那一刻,我好孤独”。二是简而不明。不少学生的题目,简单但不明了,让人费解,不知所云。如“那一刻,我明白了”“那一刻,我无语了”“那一刻,我开始改变了”等等。至于明白什么,题目没有明确的告之;无语什么?什么东西开始转变?这过于简单粗糙的拟题,等于没有拟写文题。三是拟写的文题庸俗低劣。如“那一刻,我觉得要死了”“那一刻,我太害怕了”“那一刻,我心痛了”……文题太过于直白,直白到平乏,无味,无通达流畅可言,更不必说题目具有诗意韵味美感了。四是文题的语法病句。“那一刻,我感悟了”“那一刻,我懂得了尊重”“那一刻,我懂得了初三”等等。这类文题成分残缺不全,缺少宾语,岂能让人一看就懂,一读就知?不少考生拟的题是“那一刻,我感动了”“那一刻,我震撼了”,这些不单单是成分之残缺,且主动与被动混乱。其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那一刻,我被感动了”“那一刻,我被震撼了”。

二、文题欠精酌细斟

不少考生对文题挖掘不深入,不推敲,平面思考,单线思维。不深入,囿于一隅,思路打不开;不辨析,就无法在立意或主题上有新的突破。其实,对文题的挖掘愈深,就越有可能有新的角度或新的思考。
二选一的命题作文:“陪伴”。不少考生作文,近似做几何证明题:陪伴,举一个或几个事例证明:同学的陪伴,老师的陪伴,或是父母的陪伴……这恰是简单的线条思维或平面思考的典型表现。
其实,只要转换个点,横看成岭,远近高低转换角度,就可把“陪伴”的内涵表达得更准确更到位些,使“陪伴”外延拓展更广阔些,让“陪伴”立意更深刻更高远些。
转化角度,即可在山穷水复之绝境觅见柳暗花明之惊奇。转换对象,让有限的天地延伸无限的空间。如此说来,对文题不深挖细掘,不转化角度,不转换对象,不会纵横驰骋,要写出一篇立意深刻,构思新颖,纵横大气之作确实不太容易。

三、不少考生写作的文体意识不强,文体特征不明显

此次作文,明确规定文体是记叙文。不少考生文体意识不强。或写成议论文,或纯抒情化的散文,或半记叙半议论或半抒情文体。
何为记叙文?从文体的要素而言,即有明确时间,具体的地点,巧妙地交代事情的起因,详略得当的经过,结果如何。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而言,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议论,抒情只是点染,为深化中心,揭示主题怎么写作,不宜喧宾夺主。如果不注意这些,在表达上不似记叙不似抒情,像记叙像议论,非驴非马,四不像。这其实是文体上“离体”或“离题”。
此外,不少考生在表现“那一刻”的具体情境时,作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影视报刊等处“嫁接”的或引述的。这其实是考场作文的投机取巧之举,易犯了宿构或抄袭之嫌。这当然不是命题者的初衷了。
附:考场优秀之作
那一刻,我多想抱抱她
永安六中初三(4)班罗葳
她老了。看得出来,和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比起来,现在的她已经被时光凌迟的死气沉沉,暗黄的皮肤似乎被时间吸走了大量的水分,变得干燥且充满皱痕。
我的鼻子忽然有些的发酸。
那天清晨,我正沉溺在美梦中,忽然,她推开我房间的门,焦急地对着我喊道:“呀!怎么还在睡觉,快起床,要迟到了!”闻言,我猛地惊醒,顿时睡意全无,从床上坐起,忙问:“几点了?”她笑眯眯地回答:“已经七点了。”我急忙换衣服,一边埋怨她道:“你怎么回事啊!也不早点儿叫,我要迟到了!”她一愣,顿时像是犯了错的孩子,手足无措地看着我,双手紧紧地绞在一起,不安地解释:“你没让我叫你呀。”我顿时觉得火冒三丈,对她吼道:“那你也得叫我呀!我没说难道就不用起床了?!”我吼完,狠狠瞪了她一眼,转身去了卫生间。她站在原地,神情愈发不知所措。而我就像是得理不饶人的大人,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也不理她,她站在我的旁边,似乎想帮忙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终于,

源于:论文资料网www.udooo.com

在我要出门的时候,她喊住我——“要拿钱去坐计程车吗?”我赌气地说:“不要,我自己有钱。”她又赶忙说:“那你记得去写早点吃,别饿——”她的尾音被我巨大的关门声硬生生地截断。顿时,我忽然后悔自己的举动,我忘不了她的眼神——她面对她总是不懂事的女儿,流露出无尽的怜爱与委屈的眼神……
晚上回家后,她悄悄地走进房间对做作业的我说:“今天早上,没迟到吧?”
“没有。”我边做作业边答道。她放心地点点头:“哦,那就好……”她转过身就走,我抬起头,正好看见了她的一撮白发。
原来我忘记了,她也会老。总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情,却没有想到它们已经这样近。
那一刻,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忽然很想抱抱她,就像她抱我一样,轻轻地抱抱她。
【简评】
爱在细节中。“她”迟叫自己起床,可“我”却毫无理由地埋怨“她”,母亲宽容与慈爱尽显在细微的描写之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感人。结尾的“我多想抱抱她”,既是对“她”宽容与慈爱的理解,又是水到渠成的感情升华,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此外,人称的转换,与表达情感需求故意疏远,拉开距离,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