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关于四川省中学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策略

关于四川省中学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11966 浏览:479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了解四川省中学环境教育目前状况,本文选取800名初、高中生和100名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样卷方式针对学生对环境理由的认知、环境态度及环境行为、教师的环境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环境教育的渗透以及学校环境教育目前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以访谈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校正。学生样卷发放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97.5%,有效样卷90.6%;教师样卷发放100份,回收88份,回收率88%,有效样卷100%。

一、中学生环境素养目前状况简析

1.环境基础知识薄弱

样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缺少环境基本知识,如在调查中认为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理由主要是自然因素的学生占21.4%(表1),说明部分学生不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忽视人类对环境的作用;27.7%的学生认为可再生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说明其缺乏最基本的环境知识;23.0%的学生认为随着科技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以修复,夸大科技作用,不明确科学技术需要结合一定条件才能发挥作用。

2.环境素养缺乏

环境知识是环境态度的基础,更是环境行为的有力保障。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环境认知目前状况不容乐观(表2)。如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学生只有78.8%,其中15.2%的学生持完全否定态度,还有部分学生观点不明确;80.3%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权力,12.6%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环境权力;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存在权力的学生仅占85.4%,持完全否定态度的学生占7.9%;认为人类没有权力减少生命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除非为了维持自身生命需要的学生占4

6.8%。

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终极表现起决定性作用,也是体现环境素养的重要参数。样卷显示74.9%的学生认为“人们对环境资源过度使用是提前使用下一代人的资源”,9.2%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表1)。说明部分学生对资源代际公平认识不到位,只考虑当前利益,违背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对全球资源目前状况、资源与人类关系及自然环境各要素内部关系缺乏基本认知。还有极个别学生弱化环境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如10.8%的学生认为“环境理由不是人类面对的生死攸关理由”(表2)。

3.资源危机和环保行为意识淡薄

样卷显示只有35.3%的学生做过家庭节水调查活动,并能做到节约用水(表2)。水资源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可再生资源,若污染和浪费严重,其循环周期超过其可再生速度,就会引起水资源危机。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和水质危机,节约用水必须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生活垃圾和大多数资源一样,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变成二次资源重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但调查显示只有29.2%的学生分类丢垃圾,而41.3%的学生从未做过垃圾分类,同样,17.7%的学生在超市购物会经常购写购物袋,不能做到购物袋重复利用。样卷显示只有13.0%的学生看到校园里践踏草坪行为会及时制止, 60.9%的学生发现河流正在被工厂污染会给环保局打电话(表2)。以上数据表明部分中学生环保行为欠缺,即使有环境保护行为,也只停留在浅层意识,对社会及个人成长没有积极影响。

二、中学环境教育目前状况简析

1.教师对中学环境教育总体方向不明确

调查显示21.6%的教师不了解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试行)指南》(表3);仅有1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环境知识充足。目前中学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成绩,由于工作环境压力,教师没有精力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但大部分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如在调查中有6

3.6%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参加环境教育方面培训。

2.中学地理教学资源对环境教育渗透不够

调查表明中学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虽然科学详尽,但部分内容并不符合教学实际,如仅有14.8%的教师认为课程标准内容符合教学实际情况。教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资源,在环境教育渗透方面,地理学科所占比例最大。但由于环境限制,仅有55.3%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偶尔鼓励学生设计反映环保主题的作品;同时6

3.6%的教师认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有提升到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3.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教育渗透不足

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地理学科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但只有40.4%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能够结合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教育教师仅占34.1%,能做到经常鼓励学生设计反映环保主题作品的教师仅占15.2%。

4.学校对环境教育关注较少

学生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但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具有环保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绝大部分学生在“参加过以下哪些社会实践活动”中选择“从没”、“学校不组织”、“非常想去,可是没时间”等。学生环境素养的养成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培养方式,不但体现于教师地理课堂教学的渗透,还与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能够经常做到对学四川省中学环境教育目前状况调查及策略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生不良行为进行公示批评的学校仅占58.0%;只有9.0%的学校能做到经常聘请专家开办讲座,进行环境教育宣传;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类似于“世界环境日”、“节水日”等环境保护活动的学校仅占9.6%。

三、中学环境教育存在理由及策略倡议

道德只有转化为人的内在素质,其存在才有作用。一个人的高尚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环境在其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其中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个人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环境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阶段的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环境素养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四川省中学环境教育主要存在:教师基本环境素养不够,未能针对学生进行环境常规教育;学校对学生环境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把成绩作为任课教师工作业绩的惟一衡量标准,严重影响任课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积极性;由于课时限制,任课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加强环境教育渗透以及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缺少环境教育环节;学校对环境教育宣传不够,未能引用重要环境节日加强学生环境保护认识。学校教育是公民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公民环境道德的培养必须从根源做起,只有从学生时代强化其环境道德素养培养,公民的整体环境素质才会提高,环境理由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从其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入手:①以中小学课程标准为基准,依据实际教学环境,适当增加适合学龄段的环境教育内容,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行养成教育,并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②定期指派中学骨干教师参加有关环境教育实施方案策略等相关内容培训,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对本校相关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培训,扩大环境教育的实施范围。③通过校规、班规等相关条例对学生不良环境行为予以约束,并为学生建成长记录袋,对其环境保护行为实行定性、定量的过程性评价,必要时公开评价,其结果作为期末评优、评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的标准,以激励其环境保护行为的养成。④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做有关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培训,并播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危害相关视频,创设教育情境,增强家长、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⑤定期举行有关环保课外实践活动,使其纳入校本课程或乡土地理教学的必修环节,强化学生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⑥鼓励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环境教育渗透,形成教学意识和习惯,并注意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