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多媒体 >《赛德克·巴莱》人物形象文化

《赛德克·巴莱》人物形象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20850 浏览:939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赛德克·巴莱》主要描绘了睿智又迂腐的硬汉莫那鲁道、被“我是谁”纠缠致死的花冈一郎和二郎、温和有人性的另类日本军警、伪“汉奸”铁木瓦利斯以及用大义诠释赛德克族群精神的女人和少年。他们传达出信仰就是一切,为了维护信仰的纯粹,阻碍信仰的任何事物都要被杀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的深刻内涵。不可否认文化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但陷于文化原教旨主义也是危险的,交流发展才是全球化时代实现文化多元的姿态。
[关键词]《赛德克·巴莱》;人物形象;文化阐释
《赛德克·巴莱》是魏德圣以台湾历史上著名的雾社事件为底本拍摄的电影巨著。它以恢弘的场面制作、独特的视角观察、丰富的主题蕴涵让观众记忆深刻,无疑是一部将会被载入电影史册的作品,已有千余篇长短不等的文字对其展开评议。①然而,这些批评文字大多围绕着主题、版本、历史观、拍摄花絮等展开,对其他方面比如支撑起作品动脉与框架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尚付阙如,而这部电影的人物又是如此之多,对理解影片内涵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欲对其人物形象做一文化阐释。

一、莫那鲁道:睿智又迂腐的硬汉

莫那鲁道是影片贯穿始终、着力刻画的最重要人物。影片一开始就通过激烈紧张的逐猎和残酷的出草把他勇猛的一面“突兀”推出,而后又通过猎鹿、与屯巴拉社族人和少年铁木瓦力斯的相遇等进一步确立了他的“硬汉”形象。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李逵式的莽汉,而是懂得隐忍又有谋有略的智者。在被日本征服的几十年里,他偷偷购写火柴制作土,在耀武扬威的日本面前喝醉装傻,但等到时机基本成熟却果断联络其他社群揭竿而起,最大限度利用地形与日军作战并巧妙阻断日军的进攻,这些又成就了他睿智的一面。勇猛是他作为一名赛德克族人的民族特性,睿智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志特点,但真正让族人、观众为之倾倒的是他如奇莱山一般坚定的精神文化信仰。即男人通过出草获得文面的成人礼,而后保护本族猎场,战死后通过彩虹桥进入祖灵之地,如若有人(不管是谁)胆敢侵犯领地,则要被猎首,猎首的多寡代表个人能力的大小。站在今天的立场,所谓的这些图腾和文化信仰显得无比野蛮,但是,在赛德克族人那里,却是那么圣洁不可侵犯,影片的叙述就是站在赛德克人的角度以同情的理解进行的。在这样的视角观照下,莫那鲁道的信仰显得愈发决绝坚定,这集中体现在几个对话场景中:与达奇斯(花冈一郎)在瀑布之前的对话,与塔道·诺干(荷戈社头目)在是否反抗日本人时的对话,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是一件好事,它形塑着民族的血性。如果考虑到今天中国社会信仰普遍缺失和文化的碎片化等当代危机,它的现实意义就不言而喻。然而,虽然信仰很重要,但信仰不是万能的,如果不顾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实际死抠信仰不放,视信仰为惟一,也不是明智之举;虽然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但传统中也有糟粕,唯我独尊、一味排斥异族文化,难免落入夜郎自大的窠臼,当然也不是完全放弃本族文化任由异族文化同化。从这个角度来看,莫那鲁道就显得有些迂腐。所以,一方面,他有勇有谋、机智果断,尽管经历了诸多变故但内心中对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坚如磐石、纯粹如旧、无可撼动,他善于韬光养晦,既是现实斗争中的领导者也是赛德克民众心目中的灵魂领袖;另一方面,由于坚守民族的精神文化信仰不思更新却又使得他像是一个抱残守缺、阻碍社会进步的横秋之朽,这两个方面的张力把他的形象衬托得真实有力。

二、花冈*郎:“我是谁”的被害者

花冈一郎和二郎是影片着力刻画的第二类人物,他们是文化融合的探路者和牺牲品。他们身上淌着赛德克人的血,按理说应该接受本族的信仰和图腾,然而他们受的却是日本的文明教育,不仅没有民族图腾和文化信仰而且是日化秩序的坚实拥趸。这样的出身和位置使他们受到族人和日本人的双重嘲笑。在他人的嘲笑和自我的焦虑中,“我是谁”这种充满后殖民文化色彩的询问就不免而生,而且毫不客气地说,他们就死在这个问题的纠缠上。一方面,他们从心底喜欢日本式的文明生活,希望族人们忍一忍也过上这种生活,文化上是日本人;另一方面,谁也改变不了他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udooo.com

们的肤色和族别,生理上是赛德克人。所以,当“雾社事件”发生后,矛盾的自我归属和心理斗争最终成为杀死他们的幕后元凶。他们的方式却不一样,一郎是穿着和服剖腹的,但用的是族刀,二郎是穿着族服上吊的,与族中的男女一样。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虽然日本文化作为一种文明的优势文化在不断传播和拓衍,但依然是赛德克族野蛮的土著精神信仰在起主导作用,文明并没有征服野蛮。事实上,这也是影片海报宣传的主导思想:“如果所谓的文明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就让你看看野蛮的骄傲!”进一步说,说明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不可轻易输掉的。或许,这是影片想通过这个细节传递的深层信息。如果把这一点和莫那鲁道对本族文化的坚定持守联系起来,它的这一文化观念就更加彰显:往小里说,是对台湾原住民文化的不二信任;往大里说,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赞颂,而对他者文化(不管是谁)的影响却忽略不计:这难免有文化原教旨主义和画地为套、关门发展的倾向。

三、日本人:另类的言说

日本人是影片中着力表达的第三类人物。他们主要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移居在此的普通国民,一种是军警,后者是重点。从影片中的描述来看,军警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吉村、杉浦这类跋扈、轻佻的。他们以文明人自居,殴打、调戏赛德克人,是十足的流氓恶棍。一类是镰田宏彦为代表的指挥官。他们轻狂恶毒,是最应该走上绞刑架的人。但影片最后却用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将他柔和化,让人难以理解。第三类是小岛源治为代表的有人性的温和军警。后两类尤其是第三类也是给内地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和情感不适的一类人物。因为他们给敌方的孕妇、病人诊治,也同我们一样喜欢美丽的樱花林,尤其是小岛源治,不仅面容英俊潇洒,而且和善礼貌地处理与赛德克族等番人的关系。这些都挑战了我们的接受底线,因为在既有的前理解中,战争时期的日本军警永远都是凶神恶煞却又傻里吧唧的挨子货,怎么会是如此这般慈眉善目呢?也由于此,很多内地观众抵制这部影片,称其为媚日之作。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小岛源治们的形象?笔者以为,首先,从内地观众的情感角度来说,毕竟日本人给我们造成过巨大的战争创伤,所以对这样的温和描写有所质疑在情理之中;其次,我们要考虑到日本与台湾的关系,其时是日据时期,台湾人是日本的“国民”,所以对待自己的“国民”出现那样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日据时期日本对台湾主要采取安抚与镇压结合的政策,目的是以日本文明同化台湾人,所以出现和善与彬彬有礼就不足为怪,这是他们的一种策略;第四,魏德圣生活在台南,拍摄的也是发生在台南的历史事件,而台南是受日本文化影响非常深刻的地区,所以出现对日本军人的那样描述是地域文化和个人文化有所倾斜的结果,换句话说,是那里遗留的意识形态在发生作用,但是也必须指出,虽然从艺术上来说这样的描写可以理解,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华文化才是台湾的母文化,忘记这些是可耻的,可怕的。

四、铁木瓦力斯:“汉奸”?

铁木瓦力斯是影片中具备英雄气质的另一类赛德克人物,但他没有像莫那鲁道那样与日本人开战,而是深陷于族群间的争斗中,并与日本人为伍,由此内地观众不喜欢他,骂他是“汉奸”。他是“汉奸”吗?这就需要与莫那鲁道比对着来看。两个人都很强势,是马赫坡社和屯巴拉社两个不同社群的头目,为了维护本社群的猎场,他们彼此排斥,视对方为敌人,族群之间的排斥和世仇是他们斗争的根本所在。铁木瓦力斯杀莫那鲁道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英勇,死后经过彩虹桥进入祖灵之地,而不是为了帮助日本人杀莫那鲁道,即使没有日本人,铁木瓦力斯也会寻找一切机会干掉他。那为什么莫那鲁道打击日本而铁木瓦力斯却“与之为伍”呢?原因是马赫坡社犯了袭警罪,他们若不先反抗就会被日方灭掉。由此看来,他们这种反抗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抗日,是以抗日之表行维护族群信仰之实。小岛源治采取的政策让屯巴拉社的人,尤其是铁木瓦力斯失去了灭日的动力,并且在莫那鲁道“抗日”后,日方不断给予屯巴拉社好处,让他们觉得这是消灭莫那鲁道的最好时机,所以他们没有像莫那鲁道那样反日。综上可见,铁木瓦力斯不是“汉奸”,莫那鲁道也不是英雄,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族群信仰,只不过借用了不同的方式。魏德圣在一次访谈中也提到,原住民与日本的关系只是一个背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矛盾关系才是表现的重点。

五、女人和少年:族群信仰的震撼

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马赫坡社的女人们和以巴万·那威为代表的少年们。前者让人震撼的是她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后者让人震撼是未成年的他们对自己老师和同学的无情杀戮。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和理解的,或许站在赛德克族维护族群信仰和文化猎场的角度不难理解,因为这同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出草杀人一样,是他们的正常生活方式,只不过战争期间年龄往小降了,巴万们由此成为赛德克族的成年人。但是,是不是为了维护民族信仰就可以什么都不顾,像巴万和赛德克人那样滥杀无辜?是不是文明对野蛮就一定是一种伤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人们之间,族群之间,就老死不相往来了,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在交往中就绝对伤害不到对方;那么也就没有推行文明的必要,大家各自在自己最小的圈中或文明或野蛮的自娱自乐生活就可以了。所以,虽然从原住民的视角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但并不代表它正确,也不代表认同它。况且,我们倡导的多元文化也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怎么都行,从根本上来说,异质文化和价值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普适性的,这是多元文化得以形成的前提,也是文化之间沟通发展的前提。强调文化沟通、文化多元虽然不是一定要强行认定哪一种文化更优秀,但应该也不是无条件地固守某种文化、排斥其他文化。由此说来,赛德克族的这种文化信仰就变得有些可疑了。
这就是影片描绘的主要人物形象/群像。但他们都不是纯粹的性格形象,而

源于:论文范例www.udooo.com

是承担着一定内涵的文化形象,所以我们名之为人物形象的文化阐释。他们在影片行进中经纬交织,共同营构出信仰就是一切,为了维护信仰的纯粹,阻碍信仰的任何事物都要被杀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的深刻内涵。不可否认文化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但陷于文化原教旨主义也是危险的,交流发展才是全球化时代实现文化多元的姿态。
注释:
① 统计分析来自《新京报》等报纸媒体以及豆瓣电影、天涯论坛等相关论坛的影评。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雾社事件[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C%A7%E7%A4%BE%E4%BA%8B%E4%BB%B6.
魏德圣,吴冠平.骄傲的赛德克·巴莱——魏德圣访谈[J].电影艺术,2012(03).
[作者简介] 魏建亮(1980— ),男,山东青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比较诗学和影视批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