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高中德育 >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相关心理问题探析

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相关心理问题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16953 浏览:715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堂教学结束技能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课堂教学结束技能优化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王发斌(1964-),男,甘肃武威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甘肃合作74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基金项目“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21)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82-02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学生对教学结论的认识心领神会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由于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处于疲惫状态,要在课堂结束时实现这一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寻找思维的兴奋点,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使学生由注意力的疲惫状态转向兴奋状态,激起学生向更高、更新的知识领域探索。要实现这一任务,需要认真思考有关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教师面对智商、思维、成绩等差异很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变化多端。教师的责任在于设法使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接受他的思想感情和结束方式,否则课堂教学就意味着失败。为此,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高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结尾才算是成功的,其结尾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
课堂教学结束,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时,教师往往有一种满足、欣慰、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时,教师往往思维敏捷,情绪饱满,充满自信和成功感。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放课堂,将有限变为无限,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学会把饱满的情绪、活跃的思维用富有说服力和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使学生在强有力的科学结论和心理共鸣的情感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觉得时间虽尽但意无穷,为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和情感铺垫。如果课堂的教学目的没有达到,教师要沉得住气,冷静而又迅速地分析原因,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务实、耐心地为学生之后的学习重新铺垫,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兴趣,寻找新知与旧知间的桥梁,继续保持学习的和注意力。
教师的失败情绪对于迷惘的学生来说,会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而过度的焦虑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使学生产生自卑感,甚至会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内核。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感到教学的失败、目的没达到,往往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在较为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对预定的目标退而求其次,以退为进。一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教材的难度和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此外,教学结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经常进行有准备的工作。上课之前,老师应当周密思考结束时所需要的材料,要精心地进行准备,不能匆促而就。一般说来,结尾之前的准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构思导语。思考导语的主题,提出问题和中心,考虑阐述的风格以及结构形式。第二阶段,制定内容。这是一项多方面的工作,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具体制定结尾的内容和形式。第三阶段,具体表演。这就是教学效果检验,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其生动、中肯的语言,配上恰当的动作,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增加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的结尾进入最佳态势,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师学会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重点

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能否成功结束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教学结束时,有的学生常常不管老师结束时如何生动地教学,也提不起兴趣;而有的学生却相反,即使在很困难的条件下,也会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结束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注意学生在教学结束时的心理状态。学生经过课堂的初始阶段和中间阶段学习后,心理状态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懂得了所学内容,心理特点的突出表现是心态愉悦、心理满足;一种是未懂所学的内容,心中仍处于迷惘状态,其心态惆怅、心理不满。在教学结束的环节,知识点学懂了的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满足 感,有心领神会的愉悦感,但同时又存在淡化兴趣、抑制深入思维的消极心理。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学结束时教师应通过综合贯通的方式,将纵向的、横向的知识点联结成有机的系统,使学生进一步知道知识是怎样关联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向更新的领域拓展,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能保持积极的心理,又能防止消极的心理,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对课堂知识点不甚理解,甚至仍处于迷惘状态的学生,教师也要在结束时考虑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必要时还可调整教学计划。如果仅因教学时间快要结束而仓促结尾,以显示课堂教学表面上的完整性,那么,再精心设计的教学结尾也是徒劳的。因为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认知结构,任何教学都是无意义的。教学结束阶段,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存在清楚继承关系,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就没有可固定的心理支点,那么学生会很快遗忘所学知识,陷入迷惘状态。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要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起固定作用的原有结构,否则,学习将是机械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以学定教,重新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灵活的、富有实效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学会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条件

遵循学生心理的一般特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心领神会,这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而学生也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基础。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的要求,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恰当地归纳、延伸教学内容,打破学生已有的心理平衡。帮助学生在追求新的平衡过程中,不断内化、同化新知,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同时,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但又不拘泥于其心理特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学结束时,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选用适当的速度、停顿、语调,还要学会用不同的形式收尾。比如,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提问时,宜用直叙性语言和开朗亲切的语调;对内向型学生提问时,宜用引发性语言和委婉的语调。其次,课堂教学结束时,在遵循学生心理特征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度打破心理平衡,破坏学生的满足心理,造成认识心理的“缺陷”状态。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我们知道,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强,这种心理压强一般称为完形压强。所谓完形压强,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张力。这种内在的张力会促使人的大脑紧张地活动,从而填补“缺陷”,努力使之成为完满的状态,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四、教师学会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核心

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其内在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的学习,从方式上看,基本上还是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所谓发现式学习,是指学生在体会本节课所学内容时有所省悟、有所发现,获得了教材和教师给予的信息,甚至获得了超越教师和教材范围的信息。得到了某种经验,改变了原有的一些心理认知结构,有相应的行为变化。然而,学生的发现过程以及方法需要教师的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udooo.com

适时启发才能获得,教师负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职责。所谓接受式学习,是指教师结合自己的体验,将书中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学生所学的内容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
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把接受式学习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无意义接受学习(机械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学习过程,而是一个目前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新知识被已有认知同化的过程。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启发作用尤其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情感方面获得提高与满足感。

五、教师学会认识学生的心理规律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关键

科学认识学生的心理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这有助于教师运用恰当的课堂教学结束技能。学生聚精会神,点头微笑,这说明学生注意力集中,他们对教师的结束已经接受,这时老师就要把所讲的难点、重点、关键点复述和总结清楚。当学生交头接耳、紧锁双眉,这就说明教师的结束语言不为学生接受,这时,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变换形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如果学生东张西望,思想根本不在课堂上,那就说明教师的结束方法十分乏味,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变化结束形式,把学生的思想拉回来,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
记忆心理学关于“近因效应”的研究表明,“近时”的因素是影响保持的重要变量。记忆的“位置系列效应”指出,靠近结束部分的学习内容,在记忆上产生“亲近效应”,越是亲近学习靠后的内容,记忆越好,越难遗忘。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也告诉我们:“当对知识开始保持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记忆的心理规律是‘先快后慢’。”根据这些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应强调必须熟记的重点知识,采用复述、归纳、总结、提炼等方法进行巩固,达到巩固知识和引旧探新的目的。同时,布置巩固性作业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束技能,教师需要把有关学生学习心理的原理和原则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结束技能自身的规律和原则。认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采用不同的结束策略,使学生心理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的结束变成一种艺术,从而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2]王珠英.问题行为——小学课堂教学微观技术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伍新春.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