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师 >授信对过度授信风险防范和管理任务书

授信对过度授信风险防范和管理任务书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9272 浏览:352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部分优质客户在众多银行的竞相支持下,不顾自身承受能力盲目融资,从而引发的过度授信风险事件的数量和损失金额呈上升趋势,对相关金融机构资金安全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金融机构过度授信、客户超出自身偿债能力的融资,对社会、对客户、对银行都将形成巨大危害,有效防范过度授信风险是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贷管理;过度授信;风险防范

一、当前银行授信管理体制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银行机构在授权期限上采取了一年一定的形式,按照“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逐级授权、转授权的模式;如遇特殊情况,则由上级行单独安排特别授权或授信。近年来,银行授信管理制度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授信权限中心整体上移。如农业银行,2012年以来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分行以上,固定资产的放款审核上收到市级分行以上。
二是授信准入门槛不断提高,授信领域进一步收窄。如交通银行将“产能过剩”产业授信、钢铁贸易企业等相关新增授信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省级分行。
三是部分银行热衷实施综合授信项下的大客户战略。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银行特别是一些新进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了综合授信项下的大客户战略,以规模、效益、质量三类指标综合考核,且规模权重较大。利用其灵活的机制,聚焦少数大客户,从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二、过度授信的危害

总体上看,当前的银行授信管理制度,对银行提高授信管理水平、强化信贷风险防控、提升机构运行效率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过度集中于某一领域和某类客户,加上基层分支机构操作层面对制度理解执行程度的差异,对银行稳健运行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银行怎么写作优质客户是必然趋势,然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优质客户总数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某一区域内,不同银行甚至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在客户营销上只能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优质客户上(如央企、上市公司等)。这不仅挤占了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授信集中”的风险。对银行来说,银行给企业授信,如果企业的单位产品生产经营所占资金量超过同行业同等产品平均水平,即被视为银行对企业的过度融资。过度融资一方面间接支持了企业的投资膨胀,另一方面致使企业自有资本金所占比例过低。
二是不利于融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如果一个项目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正的净现值,那么为这个项目所进行的融资即被视为过度融资,其直接后果是负债过度,表现为资产负债率超过合理水平。
三是可能加剧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授信额过度向少数领域和大客户集中,将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在区域间分布不均衡程度进一步加剧。
四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个别客户为追求更高回报,不顾自身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不足,用过度融资盲目进行跨境跨业投资,甚至进行博弈性投机,如参与民间高息借贷、期货投机、炒房等,积聚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乃至社会风险。

三、防范过度授信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是严格准入条件,控制用信总量。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要求,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客户授信核准的核心条件,对符合政策要求,组织结构清晰,财务制度健全,资金往来规范,符合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经营发展和扩张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企业客户,应予以信贷支持;对于一定时期内新增投资项目过多且资产负债率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涉及国家宏观调控领域且行业地位低、竞争优势不强的客户投资的项目,项目融资应适当提高资本金出资比例。
二是完善对基层行信贷业务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信贷人员“垒大户”思想。将过度授信风险指标量化至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审批决策人员,并通过绩效考核进行约束,避免客户经理、授信决策及机构管理者的短期经营行为。合理规划并正确实施授信授权管理制度,增强授信授权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合理确定各级分支机构贷款权限。不能搞“一刀切”式的授信授权管理,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及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信贷资金、政策资源,并适时进行优化调整,既要支持先进地区、重点客户发展,也要扶持后进地区和潜在亮点,推动多层次、多元化的业务格局。
三是落实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制度,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求银行必须尽量多地了解和掌握信贷对象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而且要掌握真实的信息,学会识别和判断少数企业制造的检测信息,特别是在财务报表方面,要重点关注客户资信变化情况、流量和担保能力的变化。对借款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科学地选择;在贷后管理中,密切关注还款来源所涉及的客户成员经营状况变化,以及客户贷款资金用途与贷款合同约定用途的一致性;关注客户内部或与贷款人有密切关系的集团客户成员间各项大额资金的往来;落实严密的贷后跟踪检查和定期走访等制度,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区。
四是加强技术管理手段创新,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非现场即时监控。利用信息与技术资源开展非现场监测,使得银行内部审计、授信管理部门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突破传统检查方式,逐步向非现场监控和即时监控的方向发展。由于银行内部审计、授信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有限,现场检查的实际覆盖面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检查对象在经营和运作中不断变化,大量非正常交易及违规操作会在瞬间发生,或者事后无法补救,单靠事后检查、现场审计进行监督,效果不一定理想,而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非现场和即时监控则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最准确的检查对象检查贷款企业的过度融资行为,有利于及时防范和化解过度授信风险。
五是提高授信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udooo.com

产品安排的主动性,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对各渠道、各条线给予客户的融资安排予以通盘考虑,统一考量。对债券承销、非信贷替代类理财产品等不承担客户信用风险的业务,考量此类业务对信贷业务的替代作用和信用风险承受能力,在有效控制总体融资安排总量的前提下,按照风险收益原则,确定整体授信方案。(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孙娜: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及防范,《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3期
林跃武、黄慧君:企业过度融资非现场监测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新会计》2009年第2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