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临床医学 >猩红热20072011年长春市猩红热流行特点站

猩红热20072011年长春市猩红热流行特点站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24131 浏览:1079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显著的脱屑等,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可出现心肌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败血症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影响人们健康甚至威胁生命。近几年由于环境和某些不可知因素,严重侵袭性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一些欧美国家再次增加,在我国猩红热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且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走势,在27种法定甲、乙类传染病中排位逐年前移,已由2003年的第17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12位。为更好的防治猩红热,减少其发病和危害,了解和掌握猩红热在长春市的流行特点,查找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本论文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了解2007~2011年长春市猩红热发病水平、流行特点及流行走势,以而为更好的制定防治对策、预测疫情走势提供科学依据。目的:了解长春市2007~2011年猩红热三间分布及基本近况,根据长春市猩红热的流行特点和流行走势,对防治对策、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预测疫情走势和进一步制定预防制约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策略:本探讨数据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策略对长春市2007~2011年猩红热病例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以长春市网络直报系统导出EXCEL格式的监测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浅析。计数资料采取率和构成比指标。结果:1、长春市2007~2011年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1990例,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9/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2007年猩红热发病率呈现相对较高的水平,2007~2010年发病率逐年降低,2011年又显著升高。2、2007~2011年各年度猩红热发病均呈显著的季节性波动,呈现两个发病高峰,即冬春季节高发。各年度每月均有病例出现,且发病高峰均在5、6月份,然后逐渐下降,至10~12月份第二次达到高峰,如此循环往复,发病最少的为2月份,各年度发病走势基本一致。3、长春市共有14个区(县、县级市)。2007~2011年,全市除2010年九台市无猩红热病例外,其余各地区均有发病。各区2007~2011年发病走势大致相同,均是2007~2010年逐年降低,2011年突然升高。农安县、九台市、德惠市、榆树市发病水平普遍较低。发病率最高的为2010年二道区,其次为2011年绿园。以整体来看猩红热病例主要集中集中在城区。城区发病总数为1180例,发病率为10.49(/10万),高于开发区的发病率。开发区发病总数为270例,发病率为7.24(/10万);外县发病数为540例,发病率为2.46(/10万),可见开发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外县发病率。4、1990例病例中,男性发病1229例,占61.76%;女性发病761例,占38.24%。男女性别比例为1:0.62。男性发病数大于女性,男性猩红热发病率高于女性。5、猩红热发病年龄最小为2个月的婴儿,年龄最大为57岁。0~15岁猩红热发病率较高,其中以5~1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64.14%。病例主要集中在0~15岁年龄组,其中5~10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数最高占发病总数的59.15%。15岁以上病例数为130例,占病例总数的6.52%。6、长春市2007~2011年猩红热在各个职业中均有发生,发病数居首位的是学生,共发生917例,占病例总数的46.08%;其次为幼托儿童,发生558例,占发病人数的28.04%;再次为散居儿童,发生451例,占发病总数的22.66%。,可见猩红热病例大体分布在儿童和学生人群。发病数最少的为教师,发生5例,占病例总数的0.26%。结论:长春市2007~2011年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1990例,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9/10万,无死亡病例。2007年猩红热发病率呈现相对较高的水平,2007~2010年发病率逐年降低,2011年又显著升高。各年度猩红热发病呈现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的5、6月份和10~12月份。城区发病率高于开发区的发病率,开发区的发病率高于外县发病率。1990例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0.62。猩红热发病年龄0~15岁猩红热发病率较高,其中以5~1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64.14%。各个职业中均有发生,发病数居前三位的为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关键词:猩红热论文发病率论文流行特点论文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12

    第1章 绪论12-19

    1.1 病原学特点12-13

    1.2 临床体现及危害13-14

    1.3 猩红热流行特点14-16

    1.3.1 人群分布特点14

    1.3.2 时间分布特点14-15

    1.3.3 地区分布特点15-16

    1.4 制约猩红热流行的相关措施16-18

    1.4.1 制约传染源16

    1.4.2 切断传播途径16-17

    1.4.3 保护易感人群17-18

    1.5 探讨目的和作用18-19

    第2章 资料与策略19-21

    2.1 探讨对象19

    2.2 探讨内容19

    2.3 探讨策略19-20

    2.4 统计浅析20

    2.5 质量制约20-21

    第3章 结果21-29

    3.1 长春市 2007~2011 年猩红热时间分布21-24

    3.1.1 不同年份猩红热发病情况21-22

    3.1.2 不同月份猩红热发病情况22-23

    3.1.3 每年不同月份猩红热的发病情况23-24

    3.2 长春市 2007~2011 年猩红热地区分布24-25

    3.2.1 猩红热发病各区分布24-25

    3.2.2 猩红热发病的城区、开发区、外县分布25

    3.3 长春市 2007~2011 年猩红热人群分布25-29

    3.3.1 猩红热发病的性别分布25-27

    3.3.2 猩红热发病的年龄分布27

    3.3.3 猩红热发病的职业分布27-29

    第4章 讨论29-36

    4.1 长春市 2007~2011 年猩红热时间分布浅析29-30

    4.2 长春市 2007~2011 年猩红热地区分布浅析30-31

    4.3 长春市 2007~2011 年猩红热人群分布浅析31-32

    4.4 长春市猩红热预防制约倡议32-36

    第5章 结论36-3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