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解构以解构主义角度对诗歌《火和冰》

解构以解构主义角度对诗歌《火和冰》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4680 浏览:1259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措辞及主题角度对弗罗斯特的《火与冰》一诗进行解构分析。该诗文本在探讨现代社会存在问题时体现了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并利用语言这一固有特性对人类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解构了建构该诗主题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火/冰,/冷酷,善良/仇恨等;该诗对这些二元观念的含糊不清消减了诗中对现代社会“碎片化”特征的再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前途的担忧。
[关键词]解构主义 《火与冰》 二元对立
[]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86-02
《火与冰》是罗伯特·弗罗斯特于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创作的一首九行诗。他在此诗中试图洞悉人性,结果却发现无论是还是仇恨,它们都足以致人类于灭亡之中。这首诗表面上很简单,没有任何标志现代作品的创新艺术手法,但却包含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的深刻关切,而这正是这首诗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能反映人性。旨在从语言及主题角度对弗罗斯特的《火与冰》一诗进行解构主义分析,进而讨论作者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对于探索现代社会及人的存在问题的影响,并运用语言这一特性对问题进行表述。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模糊性在成就了该诗的同时,也破坏了这首诗,其主旨架构在意义分析的过程中被逐渐侵蚀。此外,这首诗的主题构建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故可以被解构。该诗对于火与冰、与仇恨的阐述试图表现现代社会存在的分裂性及人类的毁灭性。

一、关于《火与冰》

弗罗斯特以擅于描写自然景色而闻名,在简单的描写里,凝聚了对现代社会及人类存在问题的关注,让人思考着,《火与冰》也不例外。这首诗是一首九行诗,非常简短,但寓意非常深远,包括提出问题“世界如何终结”,有些人回答“在火中”,有些人回答“在冰里”。不乏各有各自的道理,但作者有自己的看法,仇恨的威力是巨大的。
在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场景的评述之下,表达了作者深刻的精神危机和一战(1914~1918)后信心的丧失。这场战争瓦解了人们对仁爱上帝的乐观信仰,破坏了人们善良的心,它代表了现代社会的瓦解,表明作者理解火的力量,也见识过冰川的威力,从而实现了这首诗整体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该文余下部分将分析措辞,分析说话者为何将火、冰作为自己讨论问题的立场。

二、措辞的解构分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封闭的语言系统了解世界,因此一部作品的措辞承载着它的思想。然而,词语作为语言学上的符号“包含那些曾经使用过词语的痕迹,又保持自身特性使其承受那些即将出现词语的痕迹”。作为著名的诗人,“弗罗斯特大胆运用‘平凡的’词语和节奏,但又人为地给予了它们‘某种想象色彩’……他曾经告诉朋友‘诗人真正的快乐在于创作时使词语为自己所用,而不是依赖于词语本身所固有的意思’”[3]。弗罗斯特注意到语言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并巧妙地、有意地运用语言的这些特性来展示他对世界的理解,《火与冰》正说明了弗罗斯特对语言不确定性的敏锐意识。
该诗标题“火与冰”与自然神论针对宇宙秩序方面的理解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哥白尼天文学和牛顿自然科学对其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主张“上帝作为造物者存在”[4],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奥林匹克斯山的火种,并赠与人类。诗第一行中的词语“fire”是让我们感到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人们却是那么贪婪。“desire”带有积极的文化内涵,一般用来描写积极争取或是想要某东西。然而,在这首诗里,“desire”用来描写贪婪地想要“fire”,并与“for”共同使用,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描写一些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those”的贪婪。因此,词语“desire”原有的痕迹,交织隐藏在现在的使用中,以一种离奇的手法描写出火的形象。词语“fire”的使用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让人们感到了“desire”的好处,但无限度地“desire”,会造成人类的灭亡。“desire”这个词,在这首诗的语境下使用时所带有的文化内涵,使得对世界、社会、人类的描写产生不一致和冲突,甚至引起火山爆发那样难以抑制,后果不堪设想。
第六行中的“enough”则明显有反感之意,尤其对弗罗斯特尤为强烈。作为经历一战的幸存者,更有其小时候所遭遇的家庭变故,11岁,他失去了父亲,十几年过后,失去了母亲,后来又有他小妹妹的离去。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他这个“hate”的分量。
以上分析证明了解构主义的观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与其他文学作品相互交织”以及“所有文学作品都具有互文性”。该诗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实现其独特的表现目的,即模糊、讽刺和强调。正如哈比所评述的那样,“多元化的出现是由于不同的事物和观点存在不连贯性……(它)集合了引用、重复和文化代码”。然而,多元化中每一元都具有不可削减的特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进行互动”[5],故本文下面部分将与作者以及这首诗的主题进行互动。

三、主题的解构分析

从弗罗斯特阴郁的口气不难看出该诗叙述者感到的与冷酷都是拥有强大的力量,都是足以使人类毁灭。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的本性的担忧。从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擅长用自然现象反映当时经历过一战的世界和人世,人们好像感到世界末日来临,探讨了人类本性。如果有人认为能够支配人们不顾一切追求人们所想得到的东西,这个世界可能毁于“fire”;如果人们因为仇恨,而挑动人们之间相互残杀,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埋葬于“ice”。正如:火/冰,/冷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酷,善良/仇恨等这些二元对立中更受作者青睐的方面构成了作者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因此,作者以理性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驱使他拼命地去寻找那似乎不存在的稳定的一元意义,对于作者来说稳定权威的意义中心或起源的出现则可以有利于排除矛盾,方便构建针对现代社会分裂性的连贯的一元理解。每一个概念都“管辖着自身所处的界限,而越界却时常发生,这就导致界限的消亡,所以任何概念都不使它看起来那么绝对”。四、结论
总之,弗罗斯特的诗代表了其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社会道德的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地摧毁了人们对秩序、道德基础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以及和谐的信仰,这预示着西方文明的瓦解。在现代作品中,类似主题的作品有很多,例如《荒原》,“通过幻觉、暗示、支离破碎的经验和异质话语……揭露了文明危机”[6]。在这个破碎的世界里,诗人感叹世界可能毁于火或者冰,前提就是人们没有理智。该诗的描写方式生动地展示了语言的特性,讥讽了诗中的某些不理智。这首诗的主旨脉络架构于火/冰,/冷酷,善良/仇恨的二元对立之上,体现了作者对诗中描绘的自然现象的理解。然而,正如本文所讨论的那样,这些二元对立并不具有稳定性,可以轻意地被推翻,从而动摇了弗罗斯特试图表现的人们的不理智。毕竟,现实“并不具有确定性……而是天生便带有不可判定性”。
【参考文献】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4.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Hamilton, Ian. Oxford Companion to 20th Century Poetry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74-175.
[4]Baldick,Chris.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69.
[5]Habib, M.A.R. A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M]. 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5:648.
[6]Bradshaw, Did & Kevin J.H. Dettmar.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Culture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32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