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比喻性语言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比喻性语言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30797 浏览:1429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比喻是教学活动中极为普遍且常见的修辞手法,文章从学生心理需求讨论了比喻性言语的重要性,并从“情”“意”“理”“趣”四方面探讨了比喻性语言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比喻;教学语言;心理
1007-4309(2013)02-0024-2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不仅是输送和传达知识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语言的优化对学生理解知识、体验情感、启迪思想等诸方面有重大意义。不论采用任何手段,借助任何教学工具,都无法替代语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如何运用精湛的教学语言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课堂教学语言以口语为主,怎样去打动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恰当地使用修辞格是优化教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而比喻是修辞格中最活跃的一类,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广泛使用。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许多哲学家如卢梭也认为比喻“整个人类语言都是比喻性的”。语文教学是言语的教学、文字的教学、情理的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巧妙运用比喻将言语、文字、情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注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比喻运用的心理基础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上表不难看出,中学生处于情感、个性形成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认知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兴趣广泛并逐渐稳定,学习动机更明确和强烈;能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抽象记忆高度发展,但仍需形象记忆的支持;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常自我评价。关心内心活动和个性品质。开始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信息,组合信息,构建自己的思想世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语言不容置疑是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课堂语言又是集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语言,可想而知,教师课堂语言对培养教育学生有何其重要的意义。

2.比喻性语言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中学生心理特征要求中学教师应多采用形象,但不直接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引起学生思考、理解、体验、深化,不能总是直白地告知。比喻性语言正好符合这种要求:第一,比喻性言语构建的前提是教师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然而这种感知必定是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如教育语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里以“宝石”喻“美德”,“宝石”含有“珍贵、光彩、来之不易、需打磨”之义,再把“在朴素背景下更华丽”与“打扮并不华贵而令人肃然起敬”一一对照,贴切深入地说明有美德的人打扮不华贵也是美的,凸显“美德”才是评价美的终极标准。这比直白地说明更能打动人心,更让人印象深刻。第二,比喻性语言是充满想象的语言。不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的比喻,它们的类似点——形似与神似,都反应言语的变化,都是通过联想看出形似,看出隐含的神似。如教学鲁迅《拿来主义》一课,学生对一定难度的议论文有畏难情绪,觉得枯燥,导语可这样设计:鲁迅的文章很有味道,尤其是他的杂文,幽默讽刺,辣味儿十足,就像一道正宗的‘川味儿火锅’,当然,算不算‘正宗川味’,够不够‘辣’,只有我们亲自品尝过才知道。有了切身体会的联想,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二、比喻的运用

1.喻中有“情”

教师不仅要把教材所要表达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来,而且要把自我的感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情感体验之后深华情操。如《南京》是篇表达反对侵略,保卫和平愿望的散文。板书课题时,教师有意将“南京”二字艺术化,呈现字字滴血之形,问学生:南京怎么了?接着说,黑板上二字就像1937年南京人民被日军掠杀的身体,、惨痛。学生随即被带入教师设定的情境中,随着教师抑扬顿挫、义愤填膺的课文分析,学生被深深感染,不忘国耻、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心灵。
比喻的情感还包括感彩的运用。通过比喻准确恰当地传达思想感情,或歌颂,或揭露;或同情,或谴责;或热爱,或憎恨;或赞成,或反对等等。运用比喻一定是为了教学目的,是为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如把人的胸襟比作大海说明心胸宽阔,把敌人比作豺狼说明其凶狠。再如,同样是紧张的心情但引起紧张的原因不同,若用比喻,喻体的感彩应不同。因犯错被质问,可以说“像小偷当场被抓”形容羞愧难当;因考场不会做题可以说“像拧衣服”,说明心情纠结;在比赛中的紧张可说“像新娘正走在礼堂的红地毯上”表达既紧张又兴奋、期待的心情。运用比喻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运用修辞技巧是为了达到修辞效果,这必须谨记。

2.“喻”中显境

比喻性语言的重要特征在于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从而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效果。而教师运用比喻性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它让意义更加具体,更直接,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而直接感受,化“闻”为“见”。比如教学《海滨仲夏夜》,学生大多没见过海,文中很多描写景物的句子,“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学生无法体会海滨夜之美。教师可联系学生体验过的场景如夏天的稻田

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udooo.com

,宽阔的水库、宽广无人的晒谷场等等,在这些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天幕、星星、笑声和丰收的喜悦等,涉及情境语:夏天的傍晚农作将回的农民站在望不到边的稻田,微风拂过稻穗,阵阵稻香飘来,在星光下踩着柔软的换土回家,此时天空的明月像用…,不远处传来的笑声像…(学生说喻体)。在喻体的创设中,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谈他们亲身的体验,调动感官,这样,以情景的再现,理解内容,体验意境之美。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