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企业经济管理 >阐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

阐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32350 浏览:1466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进行教育辅导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环节。为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优化教育策略。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杨辉(197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编辑部,讲师;朱奎宇(1992-),男,山东章丘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本科生。(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高校学生工作)(课题编号:125xs417)的研究成果。
1007-0079(2013)32-0216-0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日益扩大。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于改革开放辉煌时期,成长于社会结构转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思想多元突出、信息资源高度交流时期,在人生观、价值观、人际交往、学习态度等心理特点上体现出时代特征,这些心理特点会导致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理由。因此,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摆脱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树立自强、自信、自立的勇气,不仅是每个学生思想教育者面对的任务,同时也是保持社会和高校稳定的需要。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具有相对较强的自尊心,敏感而易受暗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尊重和认同,但经济上的困难却是他们心里的一种不愿被他人提及的伤痛。往往老师、同学和朋友一句不经意的话或平常的举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在参加校园活动或集体生活时,发现自己与周围同学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特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会使他们感到自卑。因此,他们不愿意敞开心扉与别人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使他们交往的圈子很狭窄,并且圈子大多数都是境况相似的同学,这常常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倾向于游离学生的主流活动之外,从而加剧了他们封闭、自卑、孤僻心理。[1]

2.封闭孤立心理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也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其次,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同学、朋友组织的聚会中出现“陪不起”的现象,偶尔参加一些班级和宿舍的小范围聚会还害怕被别人瞧不起,慢慢远离集体生活,独来独往活动。再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上与同学存在一定差距,在生活标准上不如条件好的同学,往往想在学习上占有一定优势,用以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每天强迫自己争分夺秒学习,害怕常参与集体活动而耽误学习。[2]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越不参加集体活动,就越不善于交往,就越封闭自己,长期以往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会错误地把社会和集体对他的帮助看成是怜悯与施舍,从而更加排斥外来帮助。[3]

3.仇富与拜金心理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和勇敢面对贫困,面对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他们会不由自主嫉妒条件好的同学。强烈的嫉妒心理会影响他们每天的情绪状态,从而转变成其他心理状态:一是转变成仇富心理,整日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遇到挫折困难就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思想和行为极度消极和偏激,有时还会偏离社会道德标准,甚至触犯国家法律。二是转变成拜金主义心理,他们羡慕有钱人的生活,轻信一夜暴富、快速致富的谣言,往往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3]

4.过度依赖心理

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2007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各高校相继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然而,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对学国家和学校给予的各种资助产生依赖心理,把“家庭经济困难”作为接收资助的标签,认为各种资助都应该归他所有,资助的金钱就应给他们,把全部心思都用于如何得到资助,甚至丧失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的想法。这种依赖心理往往导致了严重的惰性心理,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的策略分析

1.以人文关怀为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认知

目前,各高校已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教育工作理念,不再像过去一味防范和制约学生,而是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微观心理特点,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做什么,[4]根据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理由和困难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与防范,消除潜藏在他们心中的自卑、压抑、苦闷等心理因素,引导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2.建立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做老师的得力助手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老师了解、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的重要条件。学生干部生活在同学们当中,能通过正面、侧面观察和了解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最准确的信息。辅导员、班主任不仅能利用班干部这一桥梁在第一时间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困难程度,还可以利用班干部协助自己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交流,帮助他们消除某些担忧和疑虑,带动他们多参加集体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
3.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建立健全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形成课内外兼修,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规范化、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在大学生刚入学起,就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分阶段对他们进行个体与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树立自信和战胜自我的勇气,远离心理危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经验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从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很好地与有心理理由的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情绪,提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与及时干预。[5]

4.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救”意识,实现“心理脱贫”

为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实现全面发展,各高校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脱贫,更要帮助其在精神上实现“心理脱贫”。“心理脱贫”可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寒暑检测的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和心灵归属,也为他们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机会。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型”的榜样作用,选拔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秀代表为校园“自强之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让其他同学学习,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6]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和勇于创新的人。
尽管我国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城乡差距、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日益扩大,[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理由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理由之一。为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理由,不再是过去简单资助和防控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困难学生的实际理由、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使三者互相补充、互相推动,[8]形成咨询与教育,指导和训练相结合的有效心理咨询机制,从生活、学习、心理上全方面辅导学生,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将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张春燕,董惠平,王丽娜.当代高校贫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困生心理分析及解决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8,(7).
[3]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4]孙留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探析[J].科技教育创新,2007,(8).
[5]许婧,贺超.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理由及教育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6]钟慧琼.浅议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目前状况及策略[J].科教导刊,2011,(4).
[7]杨小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引导[J].教育研究,2008,(5).
[8]郭浩.“90 后”贫困大学生资助理由的现实深思[J].科技信息,
2012,(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