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企业人才管理 >领导行为对员工建言行为影响机制

领导行为对员工建言行为影响机制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11255 浏览:461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组织迫切需要那些起“活性剂”作用的员工,其建言和智慧贡献对企业革新和进展有着独特的作用。而建言行为作为一种变化导向的角色外行为,深受领导行为的影响。情绪事件论述(affective events theory, AET)关注“工作事件→情绪→态度行为”的探讨范式,目前已被组织行为探讨所广泛采取,是探讨组织情境中个体情绪影响其态度行为的良好整合框架。本探讨率先以该论述为主要支撑,以积极领导行为和消极领导行为两种视角出发,探讨了变革型领导与辱虐管理行为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效应和历程路径机制。同时也考察了员工依恋风格这一新颖的个人特质的调节效应,进一步揭示领导行为与建言两者之间的“黑箱(black box)”。本探讨以来自民营和国营两类企业上下级配对的408组样本为探讨对象,既考察了员工工作情绪与社会认同在领导行为与建言间的相似度检测效应,也探究了员工依恋风格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辱虐管理行为对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社会认同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员工积极工作情绪在变革型领导行为与社会认同之间起部分相似度检测作用,员工消极工作情绪没有在辱虐管理行为与社会认同之间起相似度检测作用。(5)社会认同在积极工作情绪与建言行为之间起部分相似度检测作用,社会认同在辱虐管理行为与建言行为之间起部分相似度检测作用;(6)安全依恋会负向调节“积极工作情绪-社会认同”之间联系,过度依恋会正向调节“辱虐管理-社会认同”之间联系。最后,本论文结合相关论述对探讨结果进行了讨论与解释,同时指出了探讨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展望。关键词:建言行为论文领导行为论文工作情绪论文社会认同论文依恋风格论文情绪事件论述论文

    中文摘要5-6

    Abstract6-10

    1 引言及背景概述10-13

    2 文献回顾及探讨检测设的提出13-35

    2.1 探讨框架提出的论述支撑——情绪事件论述介绍13-15

    2.2 探讨变量的选取15-16

    2.3 各变量联系论证和具体检测设16-34

    2.3.1 建言行为相关探讨及其性质的界定16-18

    2.3.2 变革型领导行为、辱虐管理行为与员工建言、员工工作情绪18-22

    2.3.3 变革型领导行为、辱虐管理行为与员工社会认同22-24

    2.3.4 员工工作情绪在两种领导行为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相似度检测作用24-26

    2.3.5 员工工作情绪与建言26-28

    2.3.6 社会认同在员工积极工作情绪与建言行为之间的相似度检测作用28-29

    2.3.7 员工依恋的调节作用29-34

    2.4 总体探讨框架图34-35

    3 探讨设计与策略35-41

    3.1 取样及调查历程35-37

    3.2 探讨工具37-40

    3.2.1 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测量37-38

    3.2.2 辱虐管理行为的测量38

    3.2.3 员工工作情绪的测量38

    3.2.4 员工社会认同的测量38-39

    3.2.5 员工建言行为的测量39

    3.2.6 员工依恋风格的测量39-40

    3.3 统计浅析40-41

    4 数据处理浅析与结果41-72

    4.1 员工依恋问卷的修订41-45

    4.1.1 依恋问卷项目浅析41-42

    4.1.2 依恋问卷探讨性因子浅析42-44

    4.1.3 依恋问卷验证性因素浅析44-45

    4.2 各变量的区分效度检验45-46

    4.3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46-47

    4.4 探讨检测设的检验47-69

    4.4.1 检测设一的检验47-49

    4.4.2 检测设二的检验49-51

    4.4.3 检测设三的检验51-57

    4.4.4 检测设四的检验57-59

    4.4.5 检测设五的检验59-64

    4.4.6 检测设六的检验64-69

    4.5 小结及综合模型69-72

    5 讨论72-87

    5.1 探讨结果综合讨论72-79

    5.1.1 关于员工依恋问卷的修订72-73

    5.1.2 关于领导行为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73-76

    5.1.3 关于员工依恋风格的调节效应76-79

    5.2 探讨贡献79-83

    5.2.1 论述贡献79-80

    5.2.2 实践贡献80-83

    5.3 不足及未来展望83-87

    6 探讨结论87-8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