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数字媒体 >地方台戏曲栏目优势和短板学年

地方台戏曲栏目优势和短板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6225 浏览:220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态,戏曲无疑是民众心中绚丽的奇葩。她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走来,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舞台上演绎情仇、诠释人生、抑恶扬善,于嬉、笑、怒、骂、颂、歌中传承着文明的精髓,使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忠者更忠、奸者更丑、善者更美、美者更善。其教化功能,超越了文化水平的局限、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了所有精神食粮中最为普及的大众食谱。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统戏、新编剧、说唱艺术的锣鼓琴弦,不仅热闹着城乡舞台、公园社区,还堂而皇之地被请进了各家台网的戏曲频道,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节目,这让广大戏迷大呼过瘾,戏曲艺术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展一方乡俗,育一方文化。就南阳而言,由于地处中原,楚汉文化孕育下的皇天后土,不仅滋养繁荣着豫剧、曲剧、宛梆、二簧、越调等传统“大戏”,还活跃着三弦书、大调曲、鼓儿词、蛤蟆嗡、罗圈戏、靠山红、皮影、提偶、独角戏等“小戏”。由于这些地方剧种乡土气息浓郁,请大戏就成了农民休闲娱乐、节会撑场的首选。这种乡俗甚至延伸到农户的婚丧嫁娶、添丁增口。而在大小戏曲曲艺舞台普及到广大农村的同时,欣赏方便快捷的电视戏曲节目也是城乡戏迷、票友闲暇时间的第一选择。记者于2010年4月中旬的一次关于戏曲栏目收视情况的专项调查(宛东毛庄第一村民小组)中发现,全组19台电视机,收看南阳电视台251期《新梨园》直播的有17台,收看252期《新梨园》直播的有15台,分别占总台数的九成和八成,且大部分农户从当晚开机就固定了频道。而错日收看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则更为普遍。收视人群中,中老年观众占大多数,也有一家几代围着一台电视机边看边评论的热闹景象。记者还发现,每当夜幕降临,节目开始,争相收视戏曲节目竟成了一种仪式,原本人来人往的村道上几乎无人走动,绕村行走时有一种唱段不间断的感觉。大众化接地气,戏曲成为农民朋友和城镇戏迷最欢迎的文艺形式。在城市,公园社区的票友欢聚更是相当普遍,他们相互邀约,自带乐器、自办音响,不讲条件,就地走台,有时一地竟有几处戏迷对擂,掌声、叫好声、琴弦锣鼓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戏曲演艺的发展、普及,戏迷、戏痴的大量出现,戏迷、票友表现欲的日益增强,似乎成了一种策动、一种呼唤,南阳电视台戏曲栏目《新梨园》,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应运而生的,仿佛一株植根文化沃土的幼苗,借助这样的氛围与优势,一天天长高长壮,成为河南省电视媒体中的又一个品牌栏目。
《新梨园》定位于“弘扬戏曲文化,展示戏迷风采”。其创办之初,戏迷的参与热情令我们始料不及,栏目的收视率也一直处于全台之首,更吸引了周边省市戏迷、票友的纷纷加入。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上述情况就逐渐平淡下来,这又是一个始料不及!在自查自省中,问题的症结被查找了出来:首先是形式老套,表演单一。选手登台之前虽然经过筛选,但表演粗糙,而且一唱到底,艺术表现力差,与观众的期待渐行渐远。其次,栏目没有得到相关门的重视,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这就失去了提高、升华、发展的推手,使栏目质量停留在草根表现的水平上。再次,演唱剧种过于单一,节目雷同,没有新意,忽略了开放形势下人们对多剧种的选择。比如一期节目总是唱那几段戏,没有新段子、没有创新,久而久之,缺乏新鲜感,观众的欣赏便逐渐退去。最后,由于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教育程度的影响,节目资源匮乏,节目水平低,整台演出缺乏,缺乏名家参与捧场,而外请专业演员又需要资金支持,经费就成了提升栏目质量的又一短板。这也是各地方台戏曲栏目共同面对的问题。据了解,截至2000年底,全省13个地市台的戏曲栏目,能够运转下来的只有两家,其中一家就是南阳电视台。
文化是根,是魂,是精神家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分支,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上有国家重视,下有百姓厚爱,地方媒体理应加大宣传力度,而不应以“软”实力加以敷衍。针对开办戏曲节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广泛征求观众、戏迷意见的基础上,以及台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研究出如下对策:一、成立自己的专业乐队,把散落于民间及戏吧的坠胡、板胡高人收拢起来,分成豫剧、曲剧、越调等不同的演奏班底,同时聘请稀有剧种的演奏传承人作为备用演奏班底,以解决伴奏水平不高的问题。二、定期开办戏曲表演及演唱培训班,把戏校剧团的老师请过来,对打擂选手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培训,然后经过初赛、复赛,合格后方可登台,保证上场的每一个节目高水平、高质量,确实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解决了业余选手在唱念做打功夫上的薄弱环节。三、

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udooo.com

在节目编排上,把整台晚会打乱重组,采用大戏曲、小综艺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以戏曲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吸纳其他优秀综艺小节目,如小品、舞蹈、歌曲、武术、器乐、杂技绝活等,让这些新颖活泼、短小精悍的综艺节目穿插于戏曲节目之中,使之与戏曲节目相互辉映,打破了栏目内容单一的问题。四、把文化单位的领导专家请过来审查节目,充当评委,使栏目纳入当地文化发展的大框架,在编创节目时,注重贴近时代,紧跟时代,赋予栏目浓厚的时代气息。例如,2006年在庆祝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栏目编创了戏舞《四渡赤水》、豫剧《沙家浜》、《红灯记》选场等。在百年奥运之际,栏目又连续举办两期《梨园花朵迎奥运》特别节目,既突出了时代感,又拓宽了节目的题材,使栏目常办常新,解决了栏目的发展前景问题。五、注重内外结合、取长补短。在坚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外地域其他戏曲流派的戏曲艺术精华,邀请国内、省内戏曲名家、专业演员前来捧场表演,栏目结构上采取本地选手与外地选手、外请节目与本地节目相结合的方法,扩大了地域之间的戏曲文化交流,使栏目的艺术品位和节目档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栏目编排上,尽可能融入更多内容、更多形式的精品戏曲节目,再结合戏曲访谈、当地戏曲文艺动态、各种戏曲文艺知识、常识等,扩大栏目的信息容量。解决了节目平淡、缺少亮点的问题。六、利用人脉关系,把戏迷企业家、工厂主请进栏目做观众评委,为企业举办专场,解决了部分资金短缺问题。例如,我们连续5年为南阳市大印医疗器械公司举办“大印之春”戏曲晚会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七、与周边省市戏迷、票友连成网络,在普及河南地方戏的基础上,穿插京剧、秦腔、越剧、评剧等国内知名剧种,于交流中解决剧种单一的问题。八、走下舞台,放下架子,送戏进工厂、进社区、进公园,于联谊中解决选手资源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市区的多个文艺培训班和退休的戏曲名家等,也需要一个对外展示的平台,也渴望借助电视来宣传自己,而且这种双向利好选择,并不存在酬金的问题。
新举措的逐步实施,使栏目实现了期期有特色、场场有、有精品、有期待的效果。截至2011年底,《新梨园》外请戏曲名家近百名,包括京剧名家梅葆玖、裘云;曲剧名家张新芳、海连池;越调名家申小梅、毛爱莲;豫剧名家高洁、王善朴,以及秦腔、评剧、黄梅戏等众多知名演员。在经过培训的近千名选手和票友中,不少人还走出南阳唱遍大江南北,有的成了省《梨园春》的明星擂主,有的被演艺公司聘为签约演员。
戏曲艺术正在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振兴而发展、而繁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个曾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命题,将在不断深化的改革大潮中硕果累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戏曲艺术这一光荣使命,落在了戏曲工作者的肩上,也鞭策着电视媒体戏曲频道的改革与创新。南阳电视台从初期的《文艺长廊》、《戏曲大擂台》、《娱乐园》,到现在的《新梨园》,始终把弘扬戏曲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作为贴近民生的责任进行统筹,并在改革中不断强化,直至节目的现场直播。《新梨园》栏目的收视率也由原南阳电视台自办栏目第五六名,攀升至前两名并多年保持,在南阳市乃至河南省都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栏目还连续三年获国家、省级“电视戏曲兰花奖”、“电视戏曲牡丹奖”等大奖,这在河南地方台中尚属第一例。而作为地方台戏曲栏目的制片人,位卑未敢忘责任,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探索,多出精品,才能对得起票友、戏迷和父老乡亲。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