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特殊教育 >简析国民性教育目和作用:马林森“国民性”思想

简析国民性教育目和作用:马林森“国民性”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4-19 点赞:7673 浏览:247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马林森的比较教育思想继承了历史-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国民性”是理解其比较教育思想的关键。以马林森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研究导论》为基础,通过对国民性目的、国民性思想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加深我们对马林森国民性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马林森;国民性;目的;意义
[基金项目]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美国综合大学融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12SSXT113)。
一、引言
弗农·马林森(Vernon Mallinson) 是比较教育“历史-人文主义”研究传统的重要代表。国民性思想是马林森在比较教育研究方面的核心思想,该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957年出版的著作《比较教育研究导论》中。该书1957年初版,1960年再版,1961年和1964年两次重印,1966年三版,1975年四版,1977年重印,1980年出版普及本。全书共分十一章,分别是:(1)教育的目的;(2)教育和国民性;(3)国民性的决定因素;(4)为生活的教育;(5)教育的不同目的;(6)教育行政;(7)教师教育;(8)学前教育;(9)初等教育:(10)中等教育:(11)技术和继续教育。附录1:寻求一致性;附录2:12个国家的教育图解。在第四版的序言中,马林森谈到他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当代西欧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一个概观,在比较的基础上,追溯西欧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如何和为什么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取得了什么的结果。”在这本书中,前三章可以说是马林森对自己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的阐述。后几章大致是他用其研究方法对几个国家相似或共同的几个教育问题的一些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研究。该书也包括美国和前苏联教育的内容。
贝雷迪(G.Z.Bereday)曾评价说,“马林森表现出对区域和主题两个方面的关注,似乎对主题注意的更多些,他运用区域是为了说明主题。”但不论是研究国别还是所选取这些国家的教育问题,都是以其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国民性”为核心贯穿始终的。因此,理解他的国民性思想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把握住其国民性思想也就抓住了他比较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本文试图以《比较教育研究导论》为基础,对其国民性思想作简要的介绍与评析,以期对比较教育研究有所助益。

二、“国民性”与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说明“国民性”, 马林森对教育的目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 教育是一种社会力量( a social force) , 对其目的与性质进行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民性”, 并进而理解比较教育的诸多问题。其实, 马林森所认为的“国民性”与教育、文化、社会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其“国民性”思想的逻辑起点。
关于教育的目的, 马林森认同乔德(C. E. M.Joad) 与杰弗雷斯(M.V.G. Jeffreys) 的观点, 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能够谋生;训练人成为社会中的公民;使人发挥本身潜在的力量与才能以更好地生活;保存、传递、更新社会文化。从教育目的探讨中, 马林森却提出了关于教育性质的疑问: “社会的公民是什么含义? ”“个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然而,不同的国家对其理解都是不同的。
因此, 马林森得出一个结论, 每一个关于教育目的的定义都或明显或隐藏地体现着一个哲学, 即生产某一特定社会在其历史中的特定时期所期望的人。正如学者尼科尔森(H. Nicolson) 在其著作《好行为》( good behior) 中所言, “每个社会都会有这个社会所认为的理想成员的标杆和典型。这些榜样重复了过去的神话, 强调了未来的梦想, 他们不仅仅是现在的社会与经济条件的产物, 而且包含着更多的东西。”[3]马林森认为, 每一个国家对教育都有自己的解释, 通过发展对共同利益的认同, 建立自己的“国民性”——一种从整体出发保证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努力的精神素质, 以使现有的文化模式得以保留。因此, 任何教育体系一定都是完全反映着这种民族精神的。不同社会中的教育是由该社会的“国民性”所决定的。每个教育体系都相当清晰地提示了每个社会的文化概念与生活方式。换句话说, 某国家的“国民性”会在该国家的学校里得到体现。
就马林森看来, “国民性”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那么, 文化、社会、教育在这一影响的链条中又都分别处于什么位置, 相互又是什么关系呢?马林森认为, “国民性”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在文化或文化形态之前, 决定着文化的持续发展与文化模式。而后者又影响着社会行为与社会变革。因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的结果, 所以教育制度则直接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对此, 马林森的学生凯(William Kay) 将其老师的观点总结为非常简单明了的图表( 见图1) [4]。图1 给我们提供了“国民性”通过文化、社会作用于教育的一个机理。

三、“国民性”思想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马林森曾多次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对“国民性”思想进行阐发, 对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任务、方法等问题进行论述。其“国民性”思想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文化理解的工具

马林森认为, 比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系统地考察许多别的文化和从那些文化衍生的别的教育制度, 以便发现其相似点和不同点, 尽管有相似和不同的原因, 对许多往往是各国共同的问题, 试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以及取得什么结果”[5] 。“国民性”是必不可少地理解、欣赏外国文化、风俗的基础。比较教育的学生必须首先要是一个历史文化学家,了解某一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哲学态度、思维模式、宗教、政治背景。为了正确地分析当前教育的需要与趋势, 以充满智慧地展望未来,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回顾历史。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必须要建立在各国教育体系所反映的“国民性”的基础上。马林森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有效性并不是由它们即时的实用价值来决定的。他慨叹有些比较教育家越来越把教育看作规划与人力的预测。教育问题必须超越单纯训练而进入心理和精神的领域。比较教育研究的最高目标, 必须在文化整体的基础上, 去描述、解释与比较各国的教育制度[6] 。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