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外科护理 >老年女性患者留置尿管漏尿原因分析与护理

老年女性患者留置尿管漏尿原因分析与护理

收藏本文 2024-04-13 点赞:19569 浏览:847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女性患者留置尿管漏尿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24例老年女性患者留置导尿术的护理,重点对28例漏尿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要点。结果: 针对28例漏尿患者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后漏尿现象解除。结论:正确分析漏尿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可以减少漏尿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关键词】留置尿管;漏尿;护理
近年来 ,气囊尿管留置导尿因具有操作简便 ,固定稳妥 病人放置尿管后行动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使用中我们常会遇到部分病人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留置气囊尿管后出现漏尿的问题 ,影响了病人的舒适度,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现将我在临床工作中漏尿发生的原因分析及相应处理对策综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我科2011年1月—12月为老年女性患者留置导尿124例,其中发生尿液外漏28,占总数 22.58%,124例患者均留置一次性硅胶双腔导尿管(苏州市麦克林医疗器械制品有限公司,批号73013203-x),严格按导尿操作技术流程留置尿管。年龄在60岁-95岁,平均年龄82岁。住院时间8-35d,平均14 d,留置尿管1-7 d发生漏尿10例,留置尿管7 d以上发生漏尿18例。
2原因分析及护理
2.1夹管时间不当:为了锻炼膀胱的功能,我们传统采取间歇性夹管放尿,一般每2-3小时或患者有尿意时放尿。本组患者中有5例是因夹管时间过长而漏尿,我们采取个体放尿方法进行夹管锻炼,对于清醒患者,当其感到尿意时开放尿管排尽后再夹闭尿管,基本按照生理反射进行排尿。当大量输液时则适当缩短放尿时间。
2.2气囊注水量不当 使用气囊导尿管时,气囊注水量应严格按照其说明书规定,过少,使气囊不能充分与尿道相嵌,容易导致尿道外溢尿或脱出。而注水量过多将尿管前端的引流抬起,悬浮于膀胱腔内,当膀胱内尿液较少时,尿管的引流位于尿液平面以上,无法经尿管引出导致漏尿,注水量过多导致气囊内压力过大,气囊内压力大对膀胱颈、尿道内口压力过大,易致膀胱痉挛,而且也压迫尿管致引流不畅,患者一直有想排尿的感觉,不时用力排尿,本组患者中6例尿管气囊内水量为30ml,予抽出5-10ml后漏尿停止,2例尿管气囊内水量分别7ml和9ml,予再注入1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0ml后漏尿好转。
2.3尿管引流不畅本组4例漏尿患者系非气囊因素引流不畅所致,其中因体位不当引起尿管受压、扭曲、反折3例,通过及时排除这些不良因素后尿管引流通畅,未再漏尿。一例因尿路感染尿液混浊引起尿管堵塞,予呋喃西林膀胱冲洗后,引流通畅。
2.4尿管型号不当 本组2例患者因尿管过细(12号)而漏尿,尿管过细,老年女性因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肉松弛,导尿管水囊与尿道内口不能紧贴,造成尿管周围漏尿[3],当更换16号尿管后漏尿停止。
2.5尿管插入深度不当 本组 3例漏尿患者由于深度不当而发生漏尿。 插入过浅,气囊未达到尿道口,在尿道内病人胀痛,腹压增高使尿液外渗;插入过深,当膀胱不充盈时,由于导尿管头端落在膀胱底或膀胱体处,而非膀胱三角区,三角区内尿液沿尿管流出,将尿管变为引流管[4]。插管见尿后再进1cm-2cm,注水气囊后向外拉至不动。
2.6老年女性患者自身生理特点造成漏尿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因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肉松弛 造成漏尿对此类患者排除以上六种原因后遵医嘱给予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2mg/片)2mg每日2次,托特罗定为竞争性M胆碱受体阻滞剂,用于缓解膀胱过度活动所致的尿频 尿急和紧迫性尿失禁症状,本组6例患者经口服药物后1-2天后漏尿均停止。
3小结
导尿前正确评估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尿管,导尿时依据患者的情况气囊内注适量的水,导尿后因注意观察引流管的情况,发现不通畅及时处理。留置导尿后尽早夹管锻炼,防止膀胱失用性痉挛。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常规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喝白开水,每日至少2500ml,以减少尿垢的形成。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正确分析漏尿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尽量减少漏尿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舒美玲. 留置气囊尿管漏尿原因分析与处理 现状 [J].全科护理 2011年 4月第 9卷第 4期下旬 版( 总第 213期 )
殷素华.老年女性 留置 导尿漏 尿的原 因分析及 护理 对策[J].当代 医学 , 2010, 16( 1 2) : 133
[3] 叶静.使 用气囊导尿管留置导 尿过程 中漏尿 原因 的分析和护 理对 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 2 1 ( 2 ) : 1 6 4—1 6 5 .
[4] 余珍爱. 基础护理学[M] .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5:5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