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试议清代士人张作楠诗歌文化遗产与其传承路径

试议清代士人张作楠诗歌文化遗产与其传承路径

收藏本文 2024-04-19 点赞:24628 浏览:1086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0 前言
张作楠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龙山村。龙山村主姓张氏,由金东区的莲塘潘(今潘村)发派,莲塘始祖张隆是曲江公张九龄第十七代世孙,故张作楠是张九龄第三十三代世孙。他是金华历史上的北麓诗社的重要成员,因他出钱出力而出版北麓诗社的作品,使众多的诗歌及其它著述广为流传,而当时与之并列的“八咏楼诗社”和“竹堂诗社”因为没有出版的作品,故“北麓诗社”的名气和影响力远远大于后两者。在张作楠编的诗歌作品中,《豫立轩集》是较早的一部。

1 张作楠诗歌及其重要著述分析

1.1 张作楠早期诗歌分析

张作楠的早期作品,词采比较华丽,并多用古代典故作为创作素材,实际上,这些诗基本上是他学习过程中的“课作”,与现实离得较远。如《后赵宫词》十首中的“曲盖翻飞猎辇回,一千女骑踏云来。纶巾紫袴银镂带,同上城西阅马台。”这里描写的是后赵宫中的悠闲奢靡生活。这些诗是作楠处在学生时期,他凭藉自己在读书学习中掌握的一些历史知识,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写成的。这个时期,他还没有感觉到现实生活的严酷性,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是悠闲的生活。当然,这种题材,也往往成为士大夫或初学的人所描写的对象。而《后赵宫词》也恰恰是张作楠在组织“北麓诗社”以后,诗社成员聚于一处所写成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之作。在其情调上很有“玩”的味道。这类诗不是作楠的主流诗,如果说,没有大家聚集在一起拈题分韵,也许作楠一辈子都不一定会去写这样的诗。
在张作楠早期作品中,还有十三题拟古民歌,或曰仿古乐府诗,也写得轻松而委婉,如《拟起夜半》:“披衣步庭阶,仰视明星栏。栖乌尔何思,哀啼到夜半。”《拟拔蒲歌》:“不信蒲无心,拔蒲心自见。郎心侬未知,但恐如郎面。”与前所述一样,这十三首拟古乐府诗,描述的是爱情,多写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子多愁善感。她们有强烈的追求爱情的愿望,但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表白。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像一朵飘忽不定的云,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故尔,女方的心情,尤其显得沉重而痛苦,给人以同情。这些短诗,每一首都有它精到之处,读之亦可谓动人动心。
作楠早期诗作,都没有直接切入他自己的生活。这些作品只是众多前期作品的一部分。他更多的早(中)期作品是叙述自己和他人的重要经历,不幸遭遇,写自己的忧思和悲苦。如果说,他在诗的创作中有两条线路的话,前一条路他很快就放弃了,这样的作品,在不久以后也就不再出现。这也是张作楠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如果我们先不看那些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诗作,而去看他那些把自己的生活、把自己所见所闻作为描述对象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很难想象,上述这些爱情诗,竟是出自张作楠的手写出来的。

1.2 张作楠早中期诗歌分析

张作楠的中期诗歌,主要是反映自己遭遇、经历和同情他人,以及反应他与诗社成员交往、友谊的诗,张作楠的所有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如果说那些描述爱情的诗作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话,放弃那些与自己生活无关的、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创作,正是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艺术的归位。张作楠二十九岁女儿夭折,同年,同学、诗友曹立人病死;三十岁,最要好的同学、诗友陈仁言去世;三十一岁儿子庆肃病死;三十四岁时,待他最好的同父异母兄长张作梅去世。这一连串的生活变故,给他的生活和诗歌都蒙上了一层“悲”的色彩,这些诗歌有《哭女》、《招梦》、《哭肃儿》等。这些诗直接写失去亲人、朋友的不幸与痛苦。《哭肃儿》:“必死何必生,既生又何死。造化本无心,一气聚散尔。奈我无他男,膝下惟汝耳。汝病尚心惊,矧兹病不起。明知数前定,辄复泪如洗。平生旷达怀,为汝肠断矣。”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用很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复杂感受。他一开始用“必死何必生,既生又何死?”这是在人处在极端痛苦之下发出的古怪念头。然而他马上又从古怪的思绪中挣脱出来,说人本天地造化,生死前数所定,自己原本是一个想得开的人,可是就因为你死,让我肝肠寸断。言外之意是“太爱你了”。张作楠出身于家道中落的家庭,对于家境的贫困,经济上的拮据,他有深切的体验;同时,由于自己不断地经历家庭变故,对他人同样清代士人张作楠诗歌文化遗产及其传承路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地给以同情。于是写有《长别篇》、《寒食闻野哭》、《催租行》、《别》、《着饭篇》等10多首诸多同情贫弱、不幸者的诗。
《长别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新嫁的女子,刚到婆家不久,家中财产被盗,婆婆以为是媳妇带来的不祥,于是将媳妇赶出家门。该女子受辱,自缢而死。作楠为之悲哀,遂作此诗。
张作楠还有一组早、中期诗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金华新乐府》。这些诗,张作楠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看到金华府属内存在的一些陈规陋习。这些乐府诗是《迎城隍》、《上方岩》、《采茶妇》、《舵楼女》等36首。
这些乐府诗可分四大类:一是指出金华府属数百年来形成的不良风俗,如迎城隍,方岩拜胡公,赛五侯,拜三佛,祭祖师,巫婆跳神,操牛等;二是说民间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如重男轻女而引起的溺女现象,因过分讲究风水而引起的“卜牛眠”,还有柩前婚,又叫“棺材弄成亲”,有重财不重德的觅佳婿与攀仙桂等等;三是在官家或民间形成的,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霸王条款”,如押契钱、借谷钱、轿夫当差、写补规矩、送使君、请里书、南枣客等;四是兰溪长期以来形成的舵楼女,即“茭白船”现象。这些风俗的兴起,不但把一年辛辛苦苦挣起的钱几乎花光,而且使社会风气变坏。

1.3 张作楠中后期诗歌分析

张作楠的中后期诗歌反而没有早期和早中期多,主要是他对其诗歌创作有了更为严谨的态度。另外一个理由是一部分他的作品失传后至今未能找到。《删诗草》、《除夕祭诗草》两首有关诗歌创作的诗,可以让我们认识其创作的态度,正如《删诗草》中第一首所描述:“删诗如去莠,莠去苗益荣。改诗如改过,过改身益诚。寿世岂在多,所贵简且精。寥寥苏李诗,千古奉典型。”这首诗以比喻的形式说明,诗是在不断地修改中完善,就像思间除草一般,草除苗得以健壮;改诗又如人改过,改过,使人的精神、品德更加纯洁。诗不在多,而在精,就像苏李之诗,世代奉为楷模。
《除夕祭诗草》是张作楠对诗歌功能的理解。写的是作楠与诗歌的情结和缘分,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愿望。
它首先说明诗能表达人的情感。尤其是在人有哀愁之时,可以通过它予以发泄、表达,借以“扫愁”。人处在困顿之际,反而有千言万语像有无数的奔马聚集在你的笔下。你可以凭藉着诗的翅膀,肆意驰聘,奇幻无比,让人见之,心惊目眩。你不善于应酬,诗帮你大忙,如钟随叩,为你解围。诗时表现为灵巧,时表现豪放,有时表现为大胆。语言这东西是很难以曲笔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的,未免伤及忠厚之人,有时表现得太直太露,诗是忌讳这一点的。

2 清代士人张作楠诗歌文化遗产传承路径

由于张作楠的诗作及其它作品皆为古代繁体字,文章又没有任何标点符号,虽然已有其一定数量的作品已经找到并翻印出版,但它们不是一般的民众能轻易读懂,更谈不上欣赏,故在笔者的细读及研究中,出现了较多的麻烦及理由。根据笔者及课题组主要成员的研究心得,探析出以下路径:
1)编写《张作楠诗歌作品选读》第一册。由本课题组试选张作楠的较短的,有现实积极作用的诗歌编印成第一册,经有关文化审批审核,再正式印刷成书。每首诗分为原文、背景、注解、译文等部分。
2)加快做好《豫立轩集》、《翠微山房遗诗遗文》等重要著述的加标点及繁体字简化工作。以这两本著述为代表的北麓诗社作品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一笔巨大的金华传统文学财富,我们不仅要加快传承,还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弘扬浙中精神——耕读精神。
3)尽早促成婺城区诗社与金东区诗社等民间诗社的协作及联合研究。拟成立北麓诗社研究会。在弘扬耕读精神的实践中,如何传承及利用先人文化成果,剖析古金华耕读精神,使之有机地融入金义大都市文化圈,应是该研究会的研究方向。
4)做好“北麓诗社成员作品及张作品”的文化申遗工作。张作楠曾经有个人藏书七万多册,虽然大部分已经遗失,但在金华金东区张根芳经三十多年的努力搜集下,已找到作重要楠作品的近一半左右,通过申遗,使更多的人了解清代士人张作楠诗歌文化遗产及其传承路径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并试图了解金华的文化文学遗产,这是一件利人利国之举。
5)借助文化宣传媒体,开展“张作楠传”电视讲座,或在电视小品中编写创作张作楠童年故事、张作楠破案、张作楠治水、张作楠求雨等小品。作楠在丽水及江苏做官时,被众民众公认为与当时林则徐并列的三大清官之一。
例如,张作楠在江苏阳湖知县任上,几乎很少在文人墨客之间,没有闲暇应酬诗作。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做好知县的本职工作,一是在工作之余研究天文历法,著有天文历法方面的书。
作楠初到阳湖,更重要的是走访调查,了解民情民意,目下还存在哪些弊端,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做一些事情。
作楠居家时,家境并不好,深知民情,亦知民意,同情普通百姓。现在,他是作为一位父母官的身份,站在普通百姓面前如何处理一个地方的人和事,将决定他今后的为官之路的顺利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到任后亲自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有时将自己的有限的薪俸也拿出来,解特困百姓的燃眉之急,并转变以往的一些做法,在北姓中树起了新民形象。
总之,张作楠的诗歌包罗的内容十分广大,其作品几乎贯穿他的童年、青壮年至老年,几近60年,开发、继承、利用、改编他的作品对当地的浙江文化建设具有特殊作用。
[责任编辑:杨玉洁]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