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历史教学 >谈乡土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

谈乡土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4611 浏览:1296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宋明理学”是新课程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关于《宋明理学》,课标的要求重点是了解理学的代表人物,并理解理学是儒学的发展,进一步让学生

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udooo.com

理解理学在中国主流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明理学,我决定充分利用湖南本地的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重要场所,也是理学繁盛之地,朱熹和王阳明都到此进行过讲学,影响了几代湖湘人。下面是我以岳麓书院为背景轴进行的宋明理学教学。

一、教学过程设计

岳麓书院是两宋四大理学基地,我们要了解理学不必舍近求远,在身边就可以了解并神交古人。

(一)阐述理学产生的背景

生:书院是我们现在的学校吗?二者有什么不同?
师:书院有三大功能,讲学、祭祀、藏书。最初为民办的学馆,后来逐渐演变为的地方教育机构。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有“千年学府”之称。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整个书院包括讲堂(忠孝廉节堂,讲学的地方)、湘水校经堂(读书的地方)和文庙明伦堂(祭祀的地方)。今天同学们重点参观忠孝廉节堂、人才馆、祭祀周濂溪、二程、朱熹等在内的祭祀建筑。
(1)参观“忠孝廉节堂”
师:忠孝廉节堂,是古代学者们讲学的地方,朱熹与王阳明都曾在此讲过学,大厅正前是一个“讲台”,但讲台比较开阔,可以容多人进行同时辩论,讲台也比较低平,没有居高临下之势,氛围看起来很宽松,两旁两排为听众座位,听众可随时向主讲发问。比如1167年,朱熹到长沙后与当时书院的山长(书院主持人)辩论“中和之学”,三日三夜,来人之众,“盛况空前”。因此,书院有“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特色。这一点也是先秦诸子之学的特色,理学可以说是先秦儒学的复兴。大厅两旁“忠孝廉节”四字,为朱熹亲书,所以叫忠孝廉节堂。
生:那书院讲学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师:同学们看大厅上有两块匾,一为“学达性天”,二为“道南正脉”。“学达性天”为康熙在1687年所书,意思是:知识不是赚钱谋生的手段,人通过对天理的学习领悟,可以穷尽心理,上达于天命,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南正脉”为乾隆八年所书,意思是二程在洛阳开创了“理学”,但理学南传为两派,一派为朱熹在福建的“闽学”,一派是张木式为代表的“湖湘学”,而湖湘学是理学的“正脉”。因此书院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场所。忠孝廉节堂既有“整齐严肃”的严谨,又有“鸢飞鱼跃”的活泼,充分体现了儒家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意图:岳麓书院是北宋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书院的讲学方式让儒学再具活力和思辨精神,可让学生了解“理学”是先秦以来儒学的复兴,也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2)参观“人才馆”
师:岳麓书院从北宋建院以来,培养了许多名震中外的学者,人数之多,堪居中国书院之首,自清季以来在岳麓书院学习过有名有姓的人达17000多人,其中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谭嗣同、陈天华、唐才常、黄兴、蔡锷、程潜、杨昌济、、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正映衬了岳麓书院大门的对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师:从书院培育出的人才,同学们有什启发?
生:人才众多,且这些人才都是“经国济世”之人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师:这些人才为什么这么有“信仰”?这就与岳麓书院崇尚的教育理念、精神追求有关。这里为同学们介绍一下理学产生的背景,也就是“人的价值和信仰”的一种重建。
师:首先,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战争频繁,政治腐败,人民对社会强烈不满,原来的儒家说教已经难以服众,人民纷纷信仰佛道,儒学面临严重的。韩愈认为如果任由佛教发展就会破坏这个社会的秩序,所以非常有先见之明地把《大学》提出来,高举《大学》旗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来打击和压制标举出世主义的佛教,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儒学影响,开始了儒学复兴运动。
然后,从唐代末期到北宋,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的经济形态出现,他们的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国家政权队伍里面,成为士大夫的主体,成为儒学学者的主体。因此这种社会出身的知识人,强调个人的人格和精神价值,关注对社会的责任。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感论天下事,时至泣下”之声,关心国家大事,以国家大事、以民生为己任的那种情怀,可以说感染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再有,儒家思想初期充满人文关怀,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为后人所景仰。但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还是有天生的缺陷,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何能事鬼”,儒家思想更像是一种人道主义,在孔子的理论里,很少关心宇宙的起源,终极的价值,他只关心人事。后来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更是使儒学走入另一个方向,完全变成的统治政治学。随着朝代的演变,儒家也更多是从事教育,这本来对中国人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儒家又偏好于单方面的说教,缺乏思辨精神。
意图:通过介绍岳麓书院培育的一大批的“人才”的共同特点:关注时局,敢为人才的“经国济世”之才,了解岳麓书院的育人理念。

(二)介绍理学的发展经过及内容

岳麓书院承载古写作技巧学发展,可以从参观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等了解理学的发展过程。即理学的出现解决了儒家思想不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困境。
(1)参观濂溪祠,了解理学产生源头
师:祭祀周敦颐的濂溪祠上的对联:“开理学道风,超然太极。收莲峰碧水,淡此澄怀”,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周敦颐是理学开山祖师。
师:“开理学道风,超然太极”正说明周敦颐是理学的创始人,“太极”源于《周易》,周敦颐认为“太极”是世界的本原,后来师从周敦颐的二程继承和发展了其思想,提出了“理”“天理”这一最高的哲学范畴。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此时的儒学称“理学”亦称“道学”。
生:老师,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知道周敦颐是“开理学道风”,但为什么一定认为他是理学最初的创立者呢?师:问得很好。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理学”是先秦以来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到底“发展”在哪的问题。
师:先秦儒学是比较少探究“世界”的本原的,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孩辩日”,问孔子到底是早晨的太阳与地面近,还是中午的太阳与地面近,结果孔子说不知道。这反映出,先秦儒学是不太关注自然。周敦颐首先是探究了世界的本原,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系统地研究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先秦儒家的经典,以复兴儒学为目的,在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先秦儒学。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再生五行,最后产生天地万物。其次,周敦颐还著有《通书》,《通书》亦名《易通》。《易通》除进一步阐述宇宙论之外,还着重阐述了人性和道德问题。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之学的人,他使儒家的圣学重新昌盛起来,他开启了宋代新儒学的一代新风,故其影响越来越大。周敦颐是既关注“世界是怎么来的”,又把其与“人性与道德”结合起来的第一人。所以我们说周敦颐是“开理学道风”。
意图:周敦颐在教材上没有涉及,而我们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理学发展的全过程,知道周敦颐是理学产生的鼻祖。
(2)参观四箴亭,阐述理学的正式建立
师:四箴亭是祭祀理学正式创立者程颐、程颢二位圣贤的,同时请同学观看“四箴碑”。
生:老师,“四箴”是何意?
师:“四箴”即宋代大儒程颐所撰视、听、言、动四箴,是对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发挥。后来明世宗对其进行注解,“只有视而能察,听之能审,言而有道,动能守戒”就能达到与圣贤同归的境界。隐含着,理学思想深入到人们生活每个方面,朝世俗化方面发展。
生:为什么说二程是理学的正式创立者呢?
师:请同学们观看:“行天下序庠而箴视动;悟学中气理先拜程朱”(四箴亭对联),说明了什么?
生:“悟学中气理先拜程朱”说明“气理论”是二程最先创立的。
师:二程最早提出了“气理论”。这里我结合教材,为同学介绍一下。
师:二程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的思想,全面吸收佛道思想,对儒家思想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进行了系统的发挥,“理”是二程哲学的最高范畴,“天下只有一个理”,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理就是天理,气是构成理的材料。二程的这个“天理”,不完全等同于先秦儒家的“天命”。因为“天理”之“天”,一方面保留了儒家天命论的有意志性,使“天”具有支配宇宙万物、主宰世界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二程的“天”又有自然的意义,具有观察宇宙万物发展规律的作用。这是二程理学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生:老师,二程阐述的“天理”是不是哲学上的“物质”,物理学上的“基本粒子”呢?怎样才能得到“天理”?
师:问得好,二程的“天理”不是哲学上的“物质”,物理学上的“基本粒子”。而是一种人性精神领域一种境界。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也就说,人伦道德,也是至高无上的“天理”。
至于怎么才能得到“天理”,二程认为要“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得到“天理”的方式。也就是探究事物,才能得到“天理”。
以上这些内容,反映了二程对儒家思想的重大发展,使儒家思想进入到“理学阶段”。
意图:设计“四箴”这一问题是为了使学生对理学的认识更加深入,知道“理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3)参观崇道祠,阐述理学的发展
师:崇道祠祭祀的对象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张木式(也是大理学家,当时任岳麓书院山长)。请同学们看这副对联:“传天下斯文正脉;唔程前大德功臣。”说明了什么?
生:应该说明了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师:朱熹对理学发展的贡献很大,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以致影响世界。一方面朱熹继承了二程理学理想中“天理是世界本原”认识。另一方面,他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又远远超过二程的思想。如朱熹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即物”,就是不能离开事事物物;穷理就是要研究了解事物的道理。具体表现应长期观察事物生长的道理,并把生长的道理与自然界的道理进行比照、结合,由此延伸到人生的道理。
朱熹讲“格物致知”,最早是讲给皇帝听的。他34岁时,孝宗召见了他。他就给孝宗讲了“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先“格物致知”。第二年,他又去见皇帝,说大学之道,即“格物致知”。皇帝没有做到“即物穷理”,没有做到“即事观理”,所以就没有收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
在“格物”过程,朱熹提出要花工夫,要关注方法,应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这就使理学在方法论方面进了一大步,使人们更多知道怎么去思考问题。这一点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朱熹又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后人经常批评朱熹的地方,其实我们对“存天理,灭人欲”应客观的看待。
我们看朱熹的经历,他一开始是向承担各级职务的知识分子来宣讲其学说。我们知道,古代对皇帝、士大夫阶层没有十分健全的监察监督机制,所以需要用道德的警戒、修养来提醒、规诫他们,朱熹就用《大学》《中庸》的思想来为官员、士大夫确立规范。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并不反对正常生理。只是元明以来由于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哲学与意识形态,读书人只能在钦定的理学典籍寻章摘句,思想僵化、道德堕落、学术空疏成为知识教育界的痼疾。
师:朱熹对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特别四书五经进行注解和发挥,影响非常大,这适应了那个时代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文化发展的要求。儒学发展到两宋时期实际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向平民化,世俗化,通俗化方向发展。相对于先秦时期孔孟儒家思想走的是“上层路线”,那到宋代的儒学思想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意图:参观崇道祠让学生了解朱熹在理学的地位.
(4)王阳明讲学岳麓书院,阐述心学阶段
王阳明使理学进入到心学阶段,同时王阳明也使岳麓书院的学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尽管岳麓书院是崇尚程朱理学的,但书院并不排斥心学,相反以包容之心,互取所长,心学思想,特别是“知行合一”对湖湘文化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还有几处祭祀的地方,我们就不详细解释了,其实岳麓书院在明朝时期又有了一个发展。原因是王阳明及学生到岳麓书院进行了多次讲学。
生:既然王阳明对岳麓书院的影响这么大,为什么我们不参观一下“祭祀王阳明的地方”。
师:岳麓书院没有祭祀王阳明的寺庙。
生:岳麓书院有这么多先贤之祠,为什么没有王阳明的。
师:因为岳麓书院是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的。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早年的王阳明对佛教禅宗思想很有研究,同时也是朱熹思想的追随者,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他按到朱熹方法面对一片竹林,进行“格物”,不吃不喝,坐在那冥思苦想,结果“理”没有“格”出来,倒是“格”出了一场病来。由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表示怀疑。后来,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认为朝廷的政治腐败是由于那些官僚“心术不正”所致,非常痛恨这种现象。加上在此处生活困苦,于是他日夜,终于对这个问题有所觉悟。王阳明认为,从前他去格竹子的方法是错的,真正的理是在自己的心里。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格物的路径是顺着朱熹的路径来的,但他的结论是和陆九渊(南宋心学家)一样的。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生:王阳明与朱熹的思想有何差异呢?
师: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致良知”。“良知”就是“知”,是人们内容深处的一种善良,“致”,就是行,发挥、实践、扩充的意思。这个时候的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要在每一件事物上,把自己的良知发挥出来,这与朱熹“格物”向外探究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同时王阳明还提出了“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呢?真正的“知”,是一定能够行的;真正的“行”,也一定包含了知,应该用“良知”来指导我们实践。这就说凡事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思想成为当时一种遍及大江南北的新兴学术思想,他们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术思想,追求“明学术、变士风,以成天下治”的社会目标。
意图:让学生了解王阳明对岳麓书院的贡献很大,但却不能在书院立祠的原因促使他们了解朱熹学说与王阳明心学的差异。

二、反思教学设计

首先,了解和掌握宋明理学的形成,发展及内容是第一位的。教师们要重视对教材的处理,但也不能迷信和崇拜,对教材的选择和校本化开发是我们的权利。在资源的利用上,应尽量使用典型的事例,直观的材料,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对内容进行整合、选择恰当的教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理”“天理”。最后让学生知道“理”是“自然规律意义的法则、社会规约意义的原则、交际关系意义的规则、良知践行意义的准则”,达到这个目的也就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
其次,突出了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宋明理学发展,一方面是先秦儒学的复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另一方面广泛的吸收佛教、道教的宇宙哲学和思辨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从宋明理学内涵来考察,已成功地回应了当时所面临的价值理想、外来文明、理论形态转型等三大挑战,而成为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尤其是价值理想方面,岳麓书院所能体现正是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
最后,让学生增强体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了解。这次选择岳麓书院作为学生体验宋明理学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一方面学生印象深刻。岳麓书院自然景观优雅,人文景观厚重,既是千年学府,又是名胜古迹。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书院结构级人文景观剖析,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理学发展过程中著名的人物有一定了解,认识了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是儒学的世俗化和平民化,也使儒学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全,新课标关于宋明理学的要求也基本达到。
【作者简介】方旭,男,1968年生,湖南省雅礼中学历史教师,湖南师大、长沙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新课程教学。
【责任编辑:李婷轩】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