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历史教学改革 >乡土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建设选修课程

乡土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建设选修课程

收藏本文 2024-04-14 点赞:34080 浏览:1572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全国上下掀起了以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选修课程建设为主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全面开设选修课程,学生菜单式自由选课,走班上课,面貌一新。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也在思考:我能开设出什么样的选修课程?显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开设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是最现实的。
我们想要建设乡土历史选修课程,必须积累充足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含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以及历史见证者等人力资源。

一、以必修课程为切入点,挖掘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首先,必修课程作为国家级课程,其内容的科学性、体例的严谨性、功能的全面性等都是最高水准的,所以,必修课程肯定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其次,必修课程教学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是互不相悖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因此,以必修课程为切入点,整合乡土历史因素,可以开发出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为建设选修课程提供初步积累。
挖掘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采取“由古及今、从教材到乡土历史的辐射”的策略,即以历史教材内容为切入点,以教材相关内容为原型,对乡土历史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思考,使历史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对课文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也生成相应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土历史资源,范围可大可小,以贴近学生、可操作性强最为理想。下面,笔者简要举一例。
【案例】《古代中国农业·牛耕》的教学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课前准备。学生分成4大组,分别做:①了解当前本地农村耕地主要采用哪些技术,收集图片为证;②走访农民,了解各种耕地技术的效率和优缺点;③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了解目前当地牛耕技术的渊源(采用的是哪个时代的技术);④分解犁的结构、材料,可向物理老师请教,分析“目前当地使用的犁与教材中的耦犁、直辕犁相比,有什么进步”。

3.课堂教学(略)。

4.课后,让学生对本课中的铁犁牛耕技术进行整理,进一步探究铁犁牛耕技术的过去与现状,并展望未来,师生共同形成相应的资料汇编和探究心得。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农耕技术离“90后”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比较抽象。但农村生活离他们并不遥远,只要稍作深入了解,就能亲身感受到,所以把必修课程与农村生活结合起来的做法,无疑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较好策略。从教学负担来看,这种拓展式整合带来的教学负担并不重,它不仅兼顾了必修课程教学,而且开发了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历史虽是过去的事,但在现实的乡土文化中总能找到些影子。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缩短学生与必修课程之间的距离,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借力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度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乡土历史选修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它提供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本地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热爱家乡的乡土观。但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没有国家课程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它比较适合开展围绕某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
首先,对于必修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切入点,我们可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粗浅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必修Ⅱ”中的“专题一”教学后,可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牛耕技术、镇上泮家打铁铺、温黄古道(即黄岩县城出发,经五洞桥—潮济—乌岩—宁溪,到永嘉、仙居县的商路)、民间酿酒等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其次,系统地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序地深度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近五年来,我区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活动,我校师生积极响应,五年下来,积累了大量乡土历史研究性活动的成果,其中有不少在区内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这些研究性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浅入深、分层分批次地开发民俗文化课程资源;二是探究地方先贤名人;三是从有形到无形地开发文物胜景文化课程资源。其中,民俗文化是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中最有价值、内容最丰富的一块。民俗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自然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逐渐形成并相演相嬗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定势,是存在于民间,世代传承,相沿成袭的生活模式”,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对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由浅入深、分层分批次的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式开发。以我校为例,几年来已经涌现出《二月二——宁溪元宵节》《村庙文化研究》《黄岩小吃》《婚俗研究》《丧葬风俗研究》《农村民谣》《民间酿酒》等一批在区级评比中获奖的民俗文化类研究性学习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乡土民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指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查方法指导。民俗文化复杂无绪,学生初次接触往往不得其法。发掘此类历史课程资源应以田野作业为主要方式,以参与活动为主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在活动中要带领学生到各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并以历史的眼光挖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分析方法指导。民俗风情文化内容直接表现为各种行为或物品的有形层面,但是研究不能停留在罗列、描述有形层次上,而必须引导学生用心捕捉其无形的信息与思想,注重对它的种种意义内涵分析。这实质上就是确立由浅入深的整理分析思路:访谈民俗现象,寻找其渊源故事,揭示其文化精神,引出相关的文化活动,尝试民俗文化的利用。
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把握好批判继承的原则。民俗文化,大多有意识形态性,它跟我们的主流文化是融合还是背离,事关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这是在研究中必须注意的。

三、交流、分享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合作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

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开发,教师各自积累了大量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应该有可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地生成乡土历史选修课程,但严格来讲,这离其独立地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还是有很大差距。
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其实现的方法就是教师间交流、分享各自积累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其次,合作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教材。这个环节也可理解为资源的二次开发,需要集体讨论乡土历史选修课程的目标、教材体系、专题结构、评价方式等,做到体系合理完整、风格统一、问题设置有梯度。在开发过程中,有时还需要与语文、地理、政治教师合作,必要的话,还可以跨校甚至与校外文化机构如文化站、博物馆等合作。
最后,通过反馈、评估修订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教材。教师编写教材,开设选修课程,经验缺乏,水平有限,所以需要通过反馈、评估而使其不断完善。

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