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地理教学 >试议创造力小学生创造力培养

试议创造力小学生创造力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11038 浏览:461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实施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生 创造力 培养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实施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造思维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一)突破难点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在教学重点难点时,若能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

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udooo.com

相互启发、拨动,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二)一题多解时,鼓励学生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心理学家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难问疑,培养创造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怎么写作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一)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因此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拓宽想象空间,培养创造能力

“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余文森,吴刚平.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9.
[3]候典慈.以创新为灵魂实施语文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5(6).
[4]张金甫.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