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低碳经济 >翻译中顺应现象

翻译中顺应现象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9630 浏览:427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下的顺应论在翻译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试图从文化和语境方面找出一些成功翻译中的顺应现象,指出顺应论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顺应论;翻译;文化;语境

一、顺应论概述

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了语用综观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相互顺应。恰当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顺应的结果。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顺应。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二、顺应论与翻译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信息的互相交流。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等值表达出来,实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语用学的提出对翻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Leo Hickey在其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因此,翻译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翻译理论时也会谈到如何做到翻译等值的问题。何自然曾说过“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但由于译者的认识程度,翻译用意的侧重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只能是相对对等。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框架下的顺应论正是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新组合,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做出相应的顺应,说到底翻译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三、翻译中的文化顺应现象

(1)顺应源语文化的现象。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翻译,不仅要了解原文的意义还要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但要了解源文语言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它的深层内涵。比比如美国有一种汽水叫“seven-up”,如果直接翻译为“七上”,显然不能表达源文中“seven”的幸运之意。因为在欧美国家,数字“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而在我国大家都非常钟爱“六”,“八”和“九”,分别表示“六六大顺”,“八八大发”和“天长地久”之意。而且“七上”很容易让汉语读者想到“七上八下”,这样的产品不会受中国人欢迎的。所以,翻译成“七喜”,不仅顺应了“七”在源语文化中的幸运之意,同时也顺应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2)顺应的语文化的现象。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译者还要绞尽脑汁顺应的语文化。比如:龙在我国最初体现的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有龙袍,龙椅,龙辇等。后来龙演化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风俗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龙的文化,中国人素有“龙的传人”之称。因此便有千古佳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生活中更有很多用龙来表示吉祥如意等所谓的好的意义,如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但在西方,dragon被看作为一种蜥蜴,能喷火,是一种怪兽(monster)。翻开牛津字典,还可看到,dragon还有另一意思:fierce person,esp a woman.可见,龙在西方不具有任何美感,也不乏有人谈“龙”色变。所以“亚洲四小龙”被译为“Four Asian Tigers”。

四、翻译中的语境顺应现象

语境顺应即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维索尔伦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过程中,语言和语境可以相互作用,语境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同时语言也可以反作用于语境。所以,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例如:日常用语“意思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下翻译也有所不同。当过节给别人送礼物,此时指的是“一点心意,一点礼节”;当别人在询问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答曰“小意思”,此时指的是“特别容易”;当求别人帮忙时给别人意思意思,此处便是“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请多关照”之意。所以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作出对应的译文。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是对原文语境和结构客体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译者在顺应源语文化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做到顺应读者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尽可能做出因时、因地而异的翻译。

参 考 文 献

Jef Verschueren.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M].Working Document 1,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