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高中德育 >中华中学生道德现象中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中学生道德现象中中华传统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26347 浏览:1198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某些中学生出现道德失范、文明失落的倾向。我们从中看到传统文化正遭遇“遗忘危机”,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德育“传统模式”中被扭曲等诸多问题。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当重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
无孝不雅——把追求个性演化为孤芳自赏。孝文化的灵魂是“博爱”、“德义”和“敬让”。今天的中学生,追求个性解放,富于思想和开拓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中学生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注重玩乐享受,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要求机、mp3、mp4等所谓的必备学习用具……不尊重师长、乱扔果皮纸屑、满口脏话、江湖义气等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时相当严重,大有“丑陋的中国人”之嫌疑。然而,某些中学生却认为这是个性,富有时代气息,有派头,“酷”极了,“帅”呆了,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然抛于脑后。
自私自利——同学与同学之间缺乏真挚友谊。中学生的交友出现了功利性的特点,如果没有利用价值,友谊就昙花一现,很难持久。
弄虚作检测——在心灵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今天的中学生,该掩饰的东西不想掩饰,是非倒置,观念模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也采用弄虚作检测的方式,欺骗人心。最常见的就是考试。
好逸恶劳——将创造与享受根本对立起来。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以来,人们一向赞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精神,鄙视、谴责那些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人和事。少数中学生学习吃不得苦,生活上向高标准看齐,喜好打扮,厌恶劳动等。
纪律涣散——在渴望自由解放中放纵自己。有的中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上课东张西望,作业半壁江山(答题时东拉西扯),考试交头接耳,下课玩物丧志(上网游戏),有的中学生甚至不服管理,打骂老师,离家出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传统文化”正遭遇“遗忘危机”,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德育“传统模式”中被扭曲

现今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被智育或其他的功利性强的教育所替代。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升入大学被看作是唯一的成才之道,而升学又取决于分数的高低。这就使得大多数老师、家长把对孩子的知识教育放在首位,往往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的过程中忽视知情结合、德智同行,或是严重出现偏颇,片面追逐智育开发。德育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浪费了丰富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天然资源。
在德育模式上,许多中小学校无视社会发展规律,始终让德育工作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模式”中。“传统型”德育模式有目标明确、方式划一、易于操作等优点,它的最大成就就是通过学校、课堂灌输给学生大量的道德知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为干瘪的教条口号,或成为漂亮的外衣。
德育工作还在沿袭几十年一贯的方式:希冀搞两次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就能使学生爱国,搞两次捐助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爱心,组织两次环保征文就能使学生爱护环境,签两回名、宣两回誓“做文明人”就能使学生讲文明……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否过于幼稚?除此之外,许多学校还喜欢以“运动”的方式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跟着社会政治形势转,诸如三月“学雷锋”,“助残日”里扶贫困,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项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作用在急功近利的德育模式前已荡然无存。“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教育者自己都不能做到的决不要求学生去做。“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这份精神财富,我们现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使她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承担起祖国神圣文明的传播者!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当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可辅之以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感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化作用。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单就儒学思想中的“修己” “仁爱” “礼仪” “信” “义” “廉耻” “忠” “孝” “自省” “慎独”等类似相关内容而言,如果剔除其阶级的功利色彩的糟粕,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无疑具有正面而有益的帮助。
优秀传统文化若能与当前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相结合,则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