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对于政治理论将时政教育渗透进初中政治课程

对于政治理论将时政教育渗透进初中政治课程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9769 浏览:359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当前中学政治教学要求逐渐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目标,立足于政治教学的特点,政治课堂必须要有时政教育的渗透,这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东西用到现实问题中,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新模式的应用势必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瓶颈,我们要在

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udooo.com

明确应用新模式的意义下,清楚了解问题所在,这样才有利于政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时政教育 初中政治

一、运用时政教育在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时政意识教育,顾名思义是时事政治意识的有效灌输和学生形成这种意识的方法教育。互联网的发展把世界的空间拉近、时间加快。每天,世界各地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大事件,互联网都会立即反应,及时报道,让全球读者了解。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是信息,即时政。如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影响;这些时政信息影响社会发展和每个人生活质量。因此时政不仅是政治家的事,也是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事情,每个公民都不得不关心。对于担负着国家接班重任的中学生来说,就更应关心时政,分析、把握和利用时政,让时政为自身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时政教育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时政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的培养。时政热点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去认识社会。但学校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环境,时政教育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它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的要求并有的放矢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时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习惯。中学生还处往各方面都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是非分辨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对时政现象加以全面的认识。他们在面对众多的社会现象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片面的看法,甚至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做出违法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采取适当的手段对学生通过时政教育的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去认识社会现状。

二、目前时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政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是适合新课对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时政教育,备课时需要正确甄选出有益的时政材料、采用正确的教学手段呈现并分析时政知识,充分挖掘出有益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时政内容,才能够真正达到运用时政教育的目的。因此时政教育在课堂中发挥积极意义是有条件的,仅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了时政热点问题是不够的,但是很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课堂中“有”时政内容,却忽视了对时政内容进行加工却没有真正达到时政教育的目的。有的教师仅仅是把最新颁布的政策措施放在课件上,至于国家为何要颁布及这政策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却则很少涉及:有的教师对教学中所提到的时政材料的解释没有到位,甚至歪曲了时政材料的原意等。这些做法不能达到时政教育的教学目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实质。新课改要求增加教学贴近实际。特别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中要蕈视教学的生活化,要想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就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到所学是对他们有用,才能够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结合课堂教学目的,把握好时政材料的选择关。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味强调时政材料的“搬运”,这反映出教师没有明确了解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第二,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很多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教之后他们的观念中有着传统教育的观念残余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他们会在“知识本位”教学观念的作用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传授。虽然新课改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一个“扬弃”,也对教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但还是有很多的教师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三、提高时政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首先,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由于初中学生受到年龄、知识、能力等的局限,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难免会产生偏差,因此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政治素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但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每节一播报”“每周一板报”“每月一评论”“小组讲课”“课外实地考察”等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时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其亲社会行为及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时政教育中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将日常渗透与考前专题培训相结合。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教育理应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如课前的“时政导人”、课中的“热点辩论”、课后的“焦点追踪”等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则应在考试前的专题培训中来实现,通过系统的梳理时政知识,教授分析和解决时政问题的技巧,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将日常渗透和考前专题培训相结合可有效地实现时政教育的三维目标。
再次,将时事内容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瞬息万变的时事包罗万象,在进行时政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选择地进行教学。首先,要选择贴近教材内容、能发挥德育功能的时事(如讲“养成亲社会行为”时,可选择汶川、玉树灾区志愿者的例子感化学生要关心他人、关爱生命),使时事材料成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的时事(如讲“保护环境”时,可选择时行的“低碳生活”作为材料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四、结语
总之,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只有将鲜活的“时政之水”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才会使教学充满生机,常讲常新,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真正培养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吴熙龙.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宋丽.试论时事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08.
[3]赖新元.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4]何普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