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谈述走出去论中国“文化走出去”

谈述走出去论中国“文化走出去”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33808 浏览:1572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建设文化大国、提升国家形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国际文化保护主义、地缘文化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和挑战。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树立理性的文化“主体问性”理念,也要根据既有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身份和国际文化交往格局,实行有重点、有差异的文化策略。这样,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现实意义,地缘文化,主体间性,差异化策略
[]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6-0010-04
[作者简介]张殿军(1968-),男,山东莱州人,天津市委党校科社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当今世界,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意义

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推进经济政治发展,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有助于建设文化大国,复兴中华文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文化与国家发展、强大密不可分。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无论这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硬实力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文化曾长期领世界文明风气之先。但自19世纪末,曾以辉煌文明傲视世界几千年的中华帝国败于凭借“坚船利炮”开拓世界殖民地的西方国家之后,中国便沦为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入地,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世界的历史也因之为西方国家文明所支配和谱写。复兴中华文化自此以后便成为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复兴中华文明,既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硬实力为基础,又要有先进的精神文化软实力做支撑,二者缺一不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有助于合理借鉴、吸纳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精华,建设与时俱进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和发展,而且还能在向世界更多地贡献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有助于增加国家互信,推动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要进一步深化同他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离不开文化的强有力支持。如果不了解他国的文化历史、价值取向,不研究国外受众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各国在频繁的经济互动和交流中难免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和矛盾纷争,从而影响国家经贸往来的正常开展。显然,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能够增进中国同不回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国家和区域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宽容,加深异质国家间的文化互信,从而奠定双方经济合作的集体共识和认同基础,另一方面,在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产品海外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传播中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并通过对外文化宣传、造势,吸引世界眼球和关注目光,提高中国的世界美誉度,从而促动技术、人才和国际资本向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
三是有助于澄清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误解与偏见,提升国家形象。自1840年战争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就不断被西方殖义“东方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更是变本加厉,极尽各种“妖魔化”手段,散布各种“中国威胁论”,大肆“丑化”、污化中国国家形象。可以说,百余年来,与西方走着不同道路、秉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中国走的是一条被西方国家不断文化误读与妖魔化之路。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国际信用,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建构和提升。因此,要摆脱国家的文化身份和国家形象“被话语”、“被叙事”的被动情形,中国就必须借助文化走出去战略,以东方人对东方的理解和话语方式表达自我,建构文化世界的自我形象,这样才能够在国家形象博弈日趋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引领国际舆论导向,并解构、改写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是有助于影响国际制度乃至国际秩序的建构。在当今世界,国际制度已逐步取代战争等暴力方式而成为影响国际秩序变迁的重要变量。作为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国际机制是在主权国家间的不断斗争中产生的。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一旦被世界所共享,就会极大地提高同化他者文化思想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产生“让他人随我欲”的文化效果,其行为在别国的眼中就会更具有合法性和道义性,相关的国际机制也会因之而建构。显然,谁能掌控国际制度制定的主导权,将日趋取决于博弈各国之间的对比,特别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比。这是因为,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一定的制度总是反映和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国际制度、国际机制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国际关系秩序其实就是一种国际文化秩序。“国际制度的基本文化内涵,决定了国际制度乃至国际秩序的核心内容。”㈩
可见,中国只有积极、主动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助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将文化价值、政治文化观念等参与到对整个世界秩序的塑造过程中,才能提高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合法性地位,将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转化为国际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制度,从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文化开放主义战略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但必须看到,伴随文化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日趋严峻。
1 国际文化保护主义盛行。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冷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运用文化战略去谋求国家利益,扩大国家影响力。这在加强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剧着异质文化间的冲撞和斗争。因此,国际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逐渐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抵制殖民文化的入侵,各民族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均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文化保护主义政策。如:法国在坚决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的同时,还规定国内电影院放映的影视节目中欧洲内容不能少于60%;加拿大35%的广播时段要用于播放加拿大音乐作品;韩国政府为维系民族文化认同,于1996年就立法规定本国电影院每年至少要放映本国电影146部。近些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回应外国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严重冲击,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也纷纷实施文化准入制度,构筑国家文化安全防护堤。如巴西不允许外国参与本国的无线广播电视,而在有线电视领域外国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49%。不仅如此,一些发展中国家还纷纷走联合自强之路,通过组建国际文化联盟如“亚洲—太平洋地区新闻交换网”、“不结盟国家通讯社”、“非洲国家广播电视组织”等,来平衡、抵抗美国等强势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入侵和蚕食。
不可否认,国际文化保护主义的风盛,势必会加剧中国对外文化冲突的风险,增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难度。一些国家为维护其国家文化安全,必然会建立文化壁垒,想方设法阻碍中国文化对本国的输入。如近年来兴办的孔子学院,发展到今天其足迹虽已遍及世界五大洲,但一些国家或出于意识形态的顾忌,或由于受复杂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对在本国开设孔子学院一直持不作为的消极态度,甚至加以抵制;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孔子学院由于受到本国语言保护政策的限制,开展起来的难度一直很大,可以说步履维艰。如何防止与他国发生文化冲突,在绕开文化保护主义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的接轨已成为未来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2 中国处于国际文化交流格局中的弱势地位。当前的世界文化格局是“西强东弱”。一方面,美国等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信息技术优势,将反映西方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生活方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他们又借助语言相似度检测和对外文化交流等管道,把体现其文化成果和思想灵魂的学术话语渗透到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致使西方政治经济模式和文化理念在发展中国家大行其道。可以说,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美国等国家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
中国是文化走出去的后来者,不但走出去的时间短,市场化运作的经验缺失,而且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无论是在规模、实力方面,还是文化产品的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巨大“落差”。中国在世界文化交往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文化场中充斥着大量的西方话语,患上了严重的西方话语“依恋症”。“中国现当代文化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理论话语,而没有自己的话语,或者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文化(包括哲学、文学理论、历史理论等等)表达、沟通(交流)和解读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体现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文化逆差”。正如前主任赵启正所说:“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一项统计表明,近几年来,在文艺演出市场,引

源于:查抄袭率职称论文www.udooo.com

进和派出每场收入之比为10:1;出版市场的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的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现象,说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要改变在世界文化交流格局中的边缘地位,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3 中国文化的地缘影响力有限。地缘文化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和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通过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交流,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周,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等多种文化交流形式和手段,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但由于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不强,信息文化传播的技术水平不高,加之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与美国文化的全球性影响相比,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基本上是区域性的,主要限于台港澳、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图书贸易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在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这意味着中国在世界地缘文化空间的影响力仍十分有限。这不仅与中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地位不匹配,还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中国要成功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并在全球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和博弈中有力地传播中国文化,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树立理性的“文化主体间性”意识,反对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单一主体观。当今世界是一种关系性的文化主体间性存在。这就决定了开放的中国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多元主体的文化交往实践观。一是要树立平等对待、互相欣赏的意识。任何文化都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为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跨跃而不断创造出来的精神结晶。由于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与特定时空的地域局限性与封闭性联系在一起,因而造成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领先于其他文化。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要自觉地破除一切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思想,以平等的理念和敬重的心态来对待他者文化。在文化交往中既不能妄自菲薄,鼓吹文化虚无主义,也不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以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来评判他者的文化和行为。二是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原则。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他者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任何文化的发展,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永远在一个封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系统中独立进行,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实现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与相互借鉴,才能获取生命的新生,才能发展与时俱进的能力。因此,在国际文化交往中,中国必须摈弃绝对主义的“和而同”思想,坚持“和而不同”、协同发展的宽容精神,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差异,并以共生共在的文化理念处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这样,才能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实现不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2 根据“西强东弱”的世界文化交往格局,采取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策略。在当今世界主要的文化市场已为发达国家垄断和主宰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本国的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精神内涵与品质,着力打造不同于他国“卖点”的、更多具有“中国符号”或“中华元素”的文化产业,通过发展独具魅力和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怎么写作,来逐步吸引世界的眼球和注意力,努力为本国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竞争的格局中,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源于:论文封面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