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当代文学 >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融合性”特征分析

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融合性”特征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11678 浏览:465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充分交流,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表演和欣赏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革和进步。对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声乐艺术的本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艺术特征分析
:A
一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时间的界定和概况
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不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同样,每一种艺术也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集中反映着这一段时期里的时代人文、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等。所以,对于“新时期”一词的界定,是进行探讨的基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大发展,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重新焕发了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乐创作和表演中来,先后涌现出了大量的深受观众喜爱的民族声乐作品和声乐表演艺术家。一系列全国性的歌唱大赛和文艺晚会的举办,使得民族声乐艺术为更多的观众所了解、接受和欣赏。同时,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又为民族声乐的理论建设和人才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中国的民族声乐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到今天,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迎来了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大形势,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艺术特征的分析和归纳,扬长避短,使民族声乐艺术在未来的时期里有更好地发展。
二新时期民族声乐发展的“融合性”特征分析
1民族声乐中演唱方法的融合
20世纪初,西洋美声唱法随之传入了中国。这种与中国传统歌唱方法大不相同的唱法,从进入中国那一天起,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至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声乐发展史上著名的“土洋之争”,一方主张歌唱应当以西洋唱法为主,另一方认为应该以传统的民族唱法为主。直到1956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过问下,才决定了“土洋并存”的方针。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的声乐工作者开始对西洋美声唱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自的不足和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两种演唱方法的融合。从技术上进行分析,两者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西洋美声唱法强调气息的重要作用,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稳定住喉头的位置,根据演唱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共鸣方式,演唱出来的效果音乐优美、醇厚。中国的民族唱法,则充分吸收了戏曲中的很多演唱技巧,相比之下,更加注重声音的细腻和明亮,力求通过这种音色效果让声音传更远。两者一对比,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美声唱法需要学习民族唱法中对声音效果的完美追求,民族唱法需要学习美声唱法中自己所较少重视的呼吸和共鸣。在认清了两种演唱方法的实质之后,在中西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包含武秀芝、沈湘、郭淑珍、金铁霖等多位声乐教育家,开始了具体的实证。在声乐教育者和声乐理论家的共同努力下,这种中西融合的歌唱方法已经形成。新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追求声音的清澈和明亮以及音色的圆润和糅合,有着较为深厚的气息支持

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喉头位置相对固定,同时利用充分的头腔共鸣,使声音传得更远。这种融合后的歌唱方法,所发出的音色表现力十分丰富,适应了民族声乐作品中多种情感类型的表现。
近年来,舞台上活跃的多位演唱家,如彭、阎维文、张也、王宏伟等,他们都是融合中西歌唱教学方法的受益者。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她将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地融合,发挥到了极致。在她的个人演唱会上,上半场是民族声乐曲目,下半场则是外国歌曲,在两者之间的转换中发挥得游刃有余。获得了世界性的赞誉。她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地融合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如今,融合性的演唱方法,已然成为了民族声乐中的主流演唱方法,随着全球一体化大形势的到来,这种歌唱方法的融合性,成为了新时期民族声乐的首要特征。
2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融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不论是人口多少,都有着丰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生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开始和汉族人民居住在一起,于是,民族间音乐的交融,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这种交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原生态唱法出现的肯定。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上,首次加入了原生态唱法,这也是“原生态”唱法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通过这次比赛,这种民间的、民族的、通俗的、原始的唱法得以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对观众的审美习惯进行了一阵猛烈地冲击之后的,观众们开始主动了解、接受和喜欢上了这种唱法。所谓原生态唱法,演唱者多为祖国边远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环境的封闭和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接受过正对的声乐训练,但是他们的演唱却亲切自然,声音澄澈通透,特别富有艺术个性的感染力,给观众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这种由少数民族歌手所采用的演唱方法,被初步定名为原生态唱法,成为了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并列的一种新唱法,体现出了这种歌唱方法的价值和大众的肯定。更说明了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渊源和民族唱法对原生态唱法的充分认可。其最大价值在于扩大了民族唱法中“民族”二字的外延,如果说之前的民族唱法中的民族,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汉族,那么原生态唱法的出现,则更多程度上代表了少数民族,民族唱法对原生态唱法的充分认可,也充分说明了两者之间的融合。
其次,是对原生态唱法的借鉴。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融合,较之西洋唱法的融合,更具有可能性和操作性。因为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毕竟都是中国唱法,虽然民族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生理基因和审美习惯等,当少数民族的歌手们穿着民族服装,无拘无束地唱出他们的歌曲后,几乎使所有人都惊叹了,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澄澈的声音,还有如此投入的情感,还有如此洒脱的演唱方式。近年来,民族声乐在中西融合的理念指导下,歌唱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也可以从容地驾驭,也许是过于看重技术,一些演唱者的歌唱技巧虽已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但是最后的艺术效果,却总感觉稍逊一筹,使人觉得不够彻底,不够自然。而原生态的歌唱,是最原始的歌唱形式和最自然的歌唱状态,也是最佳的歌唱状态,他们唱出的是心中最为真实的情感,不用任何修饰,就可以打动人心。这给了民族声乐演唱以极大的启发,开始纠正以往过去过于注重技术的倾向,很多演唱者开始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认真了解每一首作品,挖掘每一首歌的情感质素,从这一点上来说,也体现出了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3与时代的充分融合
前文中提到,优秀的艺术向来都是时代的表现者和记录者。民族声乐和时代的融合,就是指民族声乐作品对时代精神风貌的反应。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今天,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或者说,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是和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的。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先驱音乐家,开始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并逐步予以借鉴,创作了大量的声乐歌曲,开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新纪元;抗战时期,聂耳、田汉、冼星海等人民音乐家,以音乐为武器,他们创作的每首歌曲,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为革命事业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在创作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如重视在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和素材,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充分利用以及将表达民族精神作为创作的最高标准等,都被新一代的创作者所继承。20世纪80年代,乔羽、阎肃、晓光、施光南、王立平、谷建芬、徐沛东等一大批音乐家,结合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现实,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海啊故乡》、《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唱出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憧憬。20世纪90年代里,《爱我中华》、《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三首歌曲,影响最为广泛,可谓是时怎么发表展的见证者。《爱我中华》是第四节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会歌,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词坛泰斗乔羽,充分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喊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爱我中华。徐沛东在旋律的创作上,广泛吸收了广西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得旋律明亮欢快,充满了向上的。《春天的故事》创作于1994年,是为了纪念南巡讲话,宣布建立经济特区而做的。词曲作者在目睹了深圳的巨大变化之后,有感而发,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创作手法,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全国的改革开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于同志的怀念和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心。《春天的故事》概括出了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核心领导人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同时对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充满了信心,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新风格。
进入两千年,民族声乐作品继续保持着高产量和高质量的双高。出现了大批的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如《西部三部曲》、《父亲》、《大江南》、《天路》等,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社会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反之,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声乐,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晴雨表”,这种互相促进和辩证统一的时代性特征,是中国民族声乐最为本质的体现。
4多元声乐文化的融合
声乐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声乐创作、声乐审美、声乐传播、声乐教育、声乐表演等多个范畴。中国的声乐文化,其实质就是民族声乐文化,是指在声乐艺术的创作、实践、表演和审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符合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观的传统特质,这种特征不但被其它少数民族所接受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udooo.com

,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独立对外的民族形象。当前全世界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趋势,民族声乐艺术自然也不会置身于事外,而是逐步开始了对于多元文化的迈进和思考。在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之后,对其它声乐文化进行认证的审视,发现自身对对方的相同和不同,进而有选择地进行融合,丰富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具体到民族声乐来说,就是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继承过往的优良传统,积极地吸收其它少数民族的声乐文化,面对外来的音乐文化,予以认真的审视和借鉴。例如,西方国家的乡村音乐、爵士音乐,都和民族声乐有相似之处,对于当前民族声乐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有着充分的指导意义。例如,在2009年北京鸟巢的演出中,我们就看到了美国黑人组合用说唱形式,对民族声乐曲目《辣妹子》进行的全新演绎。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融合的理念。这种跨越国家和民族的融合,使中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有了更多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并且加深彼此了解。同样,我们也完全可以用中国民族声乐的形式,对外国的作品进行全新的演绎,这不仅是对民族声乐本身的丰富,还能够给世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现代的中国民族声乐形象,为民族声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