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 >大众大众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

大众大众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5069 浏览:1577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施予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影响不容低估,使其在教学语境、授课对象、教师素养、教学模式诸多方面陷入了困境。要应对和超越这些困境,需要重新审视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理念、了解研究授课对象、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众文化 古代文学 教学困境 教学对策
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20世纪后期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具体指的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形态等形态”,具有大众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日常性等特征。当下随着商品经济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文化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事实,尤其是以经典文本所承载的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针对诸多的困境和问题,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授课对象、教师素养、教学模式等方面回应大众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双重变奏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是该学科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大众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困境

(一)经典文本、精英文化遭到颠覆解构的教学语境

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的学科性质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其教学语境却随时代、社会、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语境和上世纪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上世纪十年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文学经典曾是多少青年学子追踪和热捧的对象,以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经典文本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传承传统文化、播扬经典文化方面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学术权威性。然而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不仅打破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文化格局,更是给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大众文化以恶搞、反讽手段对经典文本、精英文化的颠覆和解构。这是无论我们承认与否,都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2012年的“杜甫很忙”事件,即是网民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用恶搞的手段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又一大众文化现象。2012年初,中国内地网民以令人猝不及防的方式揭开了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的序幕。一个网民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和社交网站,几日内引发了全国性网民自发性“恶搞”、“PS”,杜甫化身武侠、科幻、时尚、文艺等形象跃然网络,并由此创造了“杜甫很忙”这一关键词[3]。当然,网络风潮没有逃过“各领三五天”的规律,在继发引起对包拯、李白、辛弃疾等古人的涂鸦后不到一个月,这桩令正统文化界尴尬而愤怒的事情才偃旗息鼓。杜甫本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巅峰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其文学史和文化地位在历经千年演变后更是达到了一种神圣、典范的高度。然而这次“杜甫很忙”事件却把神圣的杜甫拉下神坛,甚至不惜让杜甫怀抱性感来消解杜甫的权威性。这种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化的解构和颠覆正是当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语境。

(二)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学生主体

随着90后步入大学校园,这一群体已经成为当今在校大学本科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大众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和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大众文化不仅塑造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更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方面,大众文化的时尚元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素和表达形式很好地契合了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使其对大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唱通俗流行歌曲,看时尚休闲杂志,追逐模仿各类明星,上网聊天玩游戏,使用传播新兴流行语,阅读欣赏“手机短信”“网络小说”等等。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日常性对大学生务实功利、追求娱乐、放弃“深度批判”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推波助澜。在这样的背景下,精英教育时代古代文学学科曾有的魅力在慢慢减退,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这些文学经典不但没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反而让他们望而生畏甚至拒绝排斥,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位从教者的关注和深思。

(三)缺乏大众文化理论素养的教师

不可否认,大众媒介的介入、大众文化的渗透给予古代文学教学多方面影响的同时,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众文化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教师仅仅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已显然不够,还应该具备多元、开放的文化知识结构,特别是对大众文化资源的发现涉猎、分析鉴别、批判吸收,这都需要深厚的大众文化理论素养作为支撑。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的时空距离,教师的大众文化理论素养缺乏,该课程和教师文化都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课程教学的泛政治化、概念化、精英化倾向,教师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古代文学的教学。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杜甫的忧国忧民的人格精神阐释得很充分,甚至可以从哲学的层面解读出杜甫的生命情怀,也不乏深刻,但解读来解读去我们的教学始终停留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学生对忧国忧民精神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自始至终停留在对杜甫时代的想象中。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疏离,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疏离。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适时地把大众文化资源引入古代文学课程中并加以利用,就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教授杜甫这一章节时,就适时引入“杜甫很忙”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下对杜甫形象的重塑,挖掘杜甫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梳理杜甫千年形象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杜甫很忙”事件其实是大众文化背景下重读经典的一种诉求,人们通过恶搞、戏仿的手段颠覆解构的只是杜甫神圣、严肃的外衣,希望还愿杜甫真实、日常的面目,而对其忧国忧民的精神还是尊崇的。特别是使学生认识到“文学的产生、传播和诠释都既来源于创作主体,更取决于受体和大众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需求”这一文学传播规律,这本是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应有之义,但因为和当下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更为重要的是经历了一次由现象到本质的文学解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也仅是对大众文化资源的一次利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利用好这一资源,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比如对大众文化功能的了解,大众文化对教育教学影响的理解,如何据此整合大众文化与教育资源、调节教育组织模式,改造课程观和学生观等等,急需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和把握。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