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职教班主任 >急功近利告别急功近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急功近利告别急功近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26728 浏览:1201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鉴于此,教师必须根据与时俱进,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改变传统思维,力求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考;作业布置;有效性
镇江话有个词:死揪。这里的“揪”不读“jiū”,读“qiǔ”。在教育上“死揪”是指以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大量习题演练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的教学方法。“死揪”是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不遵循教学规律,不顾及学生身心健康、不顾及教学效果而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死揪”学生的老师,作业批改负担重,劳心劳力又劳身,付出多收效小,甚至劳而无获,被“死揪”的学生,深陷于“题海”中不可自拔,身心疲倦地进行低效重复训练。
可以这么说,施教者和受教者都百般厌烦然而无奈的“痛并死揪”着。这就是当今教育教学的现状。“减负”的春风犹如口号一般稍纵即逝,高考的指挥棒越舞越长,应试教育似乎也掀起羞答答的盖头理直气壮了起来。
高考试题越来越难越来越偏,命题者与老师和学生们玩着看不懂的游戏,几十万学生在高考的门槛前迷茫了自己,“犹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题目越做越多,胃口越撑越大,“死揪”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的大市场,题目做得越多,我们的学生越处于营养不良和饥饿状态。
作业是越多越好吗?
2011年江苏高考题一出,似乎可以给我们愈演愈烈的“死揪”教育泼一瓢冷水。在这里我们关注到了高考考题诸多变化中的两条题目:一是语音题“”,悄然消失,错别字考查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横空出世”;二是命题者“坚持”将文学常识的识记(要求考生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窜入“语言运用”的检测。
试题一出,网上热议纷纷。不少学生和家长当即在网上留言,表示这两条题目压力很大:别字题已经消失很久了,竟然单独出现;《药》在中学课本中失踪了,文科生或许知道些皮毛,理科生可是一窍不通。是试卷故意刁难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还是我们的教育让我们不再浪漫,我们的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呢?有学生在名著阅读的答题中把“鸣凤之死”答成“四凤之死”,鸣凤、四凤不分;有学生把“济南二安”说成是“李易安”和“念慈庵”;名句默写“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后句是“后浪坐在沙发上”;在一次复习课上,讲到了《烛之武退秦师》,请学生翻译其中的一个句子“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学生竟然把“微”翻成了“小”,“夫人”翻成了“妻子,娘子”,这样一来,“微夫人”就成了“小娘子”,身为语文老师,当学生交出这样的答卷,我们的内心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出名要趁早”,“超女”“快男”之风把张爱玲的这句话演绎得愈发如火如荼,在“神马(什么)都是浮云”的今天,“急功近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在2008年24期《考试周刊》的《中学生名著阅读现状之探析》对学生名著阅读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读名著的学生很多,占到了88%,而真正去读的学生很少,只占到5%左右,文学名著已经被学生所抛弃,可谓是“想说爱你,却又很不容易”。对名著中的名人形象及性格特征的了解情况是:抽查中33%的学生尚能了解,60%的不大了解,7%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名著中有哪些名人。阅读方式情况是,84%的学生是通过影视资料等方式获知,很少有学生直接阅读作者的原著,原汁原味地欣赏名著可谓少之又少。调查显示,课业负担的“重压”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无精力去阅读。一百二十卷的《红楼梦》,不少理科生大多只读过两个半回,一是“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一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还有就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欧也妮·葛朗台》学生也只读过片段,原因很简单:这些是课文,大大小小的考试要考到。老师和学生们忙着将所学不多的经典名著划分成句、段练习,肢解成若干选择题,无休无止地进行训练。
于是,我们的学生开始谈“名著”色变,丰富多彩的人物精彩的情节在他们眼中沦为一个又一个考点,成为紧箍咒深深地套在脑门上,试问:老鼠又如何会爱上猫?
怀念小时候的玩伴争相报出一百单八将诨名的年代,怀念争相借阅名著在被窝里打着电筒翻看的情景,怀念每个女生可以背出《简·爱》中简的宣言的场景。现在的学生,一翻开名著就成了特“困”生,在他们的概念中,只有做题才是学习,其他都不算作业。
什么才是作业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看来,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设计作业,是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措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而现实却是作为语文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外,不知道如何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来提高语文素养。目前语文课后的几道思考题和教辅材料中的题目设计使得学生依旧囿于书本、拘于读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并不吻合,于是,我们看到学生将“林黛玉”写成“林熏玉”,分不清“张飞”和“赵云”……这些作业并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样的作业要不得。
曾几何时,我们关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我们是否可以关注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的有效性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们目前作业从形式上看大多借助纸笔完成,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从时间上看,多为“家庭作业,明天要交”——限时完成;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多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内容的单调、方式的单一,定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利用其他手段完成任务的习惯。我们的评价标准大多采取对错制、分数制,这种评价手段的优点是直观,不足之处是刻板。作业要求的统一,评价标准的刻板,使得学生的作业不符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所谓目的明确就是教师心中对作业练习什么要有数。语文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合理分解难点,科学安排练习,逐步突破,不能急于在短时间内让全体学生掌握。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既能保证让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知识上,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针对性强即分层作业,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因材施教,作业亦然。作业数量应该有弹性,不搞一刀切。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不同思维能力层次的学生,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学生具体操作上的建议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必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互动提高是指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作业布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应是教师的“专利”,也可以是学生参与活动一个试验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内容选择作业题目,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教学相长,老师除了“下水作文”之外,也可做些“下水作业”,在真实的情境里实现“与学生同行”。互动作业不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师生关系的发展。互动作业不仅是师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的作业自查和互查活动。
让我们离“死揪”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学习中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从分析今年的高考试卷入手,反思我们的教学和作业,我在语文作业布置的高效性上有了以上的思考。相信随着课改的推进,语文作业布置的理论研究将更深入,实践经验将更多,使得学生愿练功夫在课外,能获成功在课外。
(作者单位 浙江丽水市文元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