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物理教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5575 浏览:177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从面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应重视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以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的心,使他们受到激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意识;氛围;情境
1674-9324(2012)08-0190-02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由此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并不多见,他们或胆小或怕说错或根本无疑可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哪怕学生问的问题幼稚可笑,问得“离谱”,也不能轻易否定甚至挖苦,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说明学生正在积极参与过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阐述个人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所以教师要善于把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数学现实的背景之中,让学生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基于经验提出问题。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教学“我们去植树”时,先投影出示一幅大自然春天的景色,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准备去植树。接着出示三个小朋友边走边交谈的画面,一班的学生说:“我们班有44人,领了4梱树苗,每梱8棵。”二班的学生说:“我们班有42人,准备每7人一组,每梱8棵。”三班的学生说:“我们班45人,准备把树苗栽成5行,每行6棵。”听了他们对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想知道三个班分别植树多少棵?我想知道三个班谁植的树多?多多少?我想知道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我想知道一班和二班谁植的树多?……可见,只有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才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操作式情境、让学生基于直观提出问题。实践操作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发给每个学生长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小棒围出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用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呢?这些有意义的问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3.创设悬念式的情境,让学生基于困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可以诱发学生在困惑中产生问题,感受数学的力量。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先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的“饮料罐”。学生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发现了问题:侧面不知道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围?

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udooo.com

这一问题解决后,又引发新的问题:围侧面的长方形纸长究竟应该是多少呢?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过去一贯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困惑,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创设冲突式的情境、让学生基于矛盾提出问题。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不断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变老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如教学“线段”后,给出2个点,让学生画一条线段;给3个点,让学生继续按照每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看看能画几条;给出4个点、5个点让学生接着画线段。对4个点能画出几条线段的问题学生有不同意见,纷纷提问:“为什么3个点连成3条线段,4个点就不止连4条线段呢?”那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呢?也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是不是有规律?

三、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提问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 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许多教师特别在新授课时,非常注重揭题环节的完美性、铺垫性,而容易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他们想知道什么。而这时,恰恰是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因此,我每次出示课题后,有意训练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之类的问题。自己作为一名成员融入学生的小组讨论,把讲台让给学生。长此以往,养成学生一看到课题即想发问的习惯,培养善问的学习习惯。
2.质疑解法,训练求异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时要鼓励学生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能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异议。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3.质疑课本,拓展学习的渠道。课本呈现的学习内容是浓缩的,静态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载体,但其中也有许多“空白”需要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来丰富和补充。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课本。有时敢于质疑课本,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把数学知识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如在学生学习了“角”的知识后,能说出3点30分时,时钟的分针与时针的夹角是多少度?让学生说说还有疑问吗,结果学生提出了:如果是3点35分或3点12分时,又是多少度?这样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进行更积极的探索。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教师应重视培养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使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习,以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的心,使他们受到激励,进而促使学生喜学乐学爱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