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大学教学改革 >中国高校社会捐赠问题

中国高校社会捐赠问题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12705 浏览:561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全球高校财务问题的普遍恶化,作为国外高校办学经费重要来源的社会捐赠逐渐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然而,由于受高校自身的声誉不高以及国内富豪财富观念陈旧的影响,加上政府对社会捐赠的激励机制不足,导致国内高校吸收的社会捐赠比例偏低,分布不合理,且难以持续。只有从根源上提高中国高校自身的社会声誉,转变中国富豪的财富观念,完善政府的社会捐赠激励机制,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国内高校的社会捐赠不足问题,提高高校办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社会捐赠;声誉;激励机制;财富观念
近几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高校社会捐赠问题的研究开始多起来,从中国知网上以“高校社会捐赠”为篇名的论文搜索看,自2003年出现第1篇起,2005年为一个高峰,在2003、2004年每年1篇的基础上,2005年出现8篇;2007年为第二个高峰,出现7篇。这可能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2005年百年校庆校友慷慨捐赠,2008年北大百年校庆的刺激相关。但尽管有2011年规模更为宏大、捐赠突破中国高校记录的清华百年校庆的激发,关于中国高校捐赠问题的研究却逐步冷却下来,2011年才3篇相关文章。那么,是不是高校捐赠只与高校校庆相关呢?对于中国高校捐赠的研究是否已经没有什么好谈的呢?恰恰相反,社会捐赠作为中国高校未来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尚有很大潜力可挖,社会捐赠也不是临时性行为,而应该成为高校一项常规性任务。对于中国高校社会捐赠问题,我们并不是没有内容可研究,而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着后扩招危机和债务危机,政府债务危机也日益沉重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校社会捐赠问题既有紧迫性也有现实性。

一、中国高校争取社会捐赠的意义

对于中国高校来说,虽然争取社会捐赠与国外高校一样主要出于财务动机,但又不仅仅是财务动机,它还有更广泛、更长远的目标。
1.缓解高校财务危机,补充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是高校争取社会捐赠的主要原因。高校经费来源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校办企业和社会怎么写作收入、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在这5个来源中,尽管政府拨款逐年增长,但与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经费支出增长相比,远远滞后,导致自1998年扩招后省属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逐年下降,部属高校低幅度的增长(见图1)。随着地产经济泡沫的破灭,地方债务负担的加重,土地财政的萎缩,中国经济增长率、外贸顺差的逐年下降,各级政府的财政紧张,必然进一步影响到高等教育政府投资的增长。至于学费这一块,如果考虑到中国老百姓实际收入、高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国情,普通百姓的教育支付能力已经严重透支,学费已经没有太多增长空间(见图2)。校办工厂和高校社会怎么写作收入这一块,由于产权不明晰,校办工厂的绩效普遍不好,很多已经破产或成为高校的包袱,即使像清华同方、北大方正这样当年如日中天的企业,现在也默默无闻,更不要谈其他高校。社会怎么写作主要是获得高校纵向、横向科研经费收入,但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基本被重点高校垄断,绝大部分高校基本没有太多机会。随着高校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高校已经成为高风险客户,被银行列入贷款黑名单,并且高校作为事业单位,贷款有还本付息压力,过度依赖银行是饮鸩止渴。这样,开发度较低的社会捐赠就可能成为高校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后扩招时代生源危机与债务危机同时对一些高校形成双重挤压的情况下,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就具有战略意义。
2.增强高校独立性,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中国教育体制的集权性质使高校普遍缺乏办学自主权,而高校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进一步强化这种依赖。社会捐赠的增加可以减轻高校对于政府

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udooo.com

财政拨款的依赖性,获得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并通过吸收捐赠机构加入校董会改进学校管理。当前中国大陆最有代表性的依靠捐赠生存的高校应该属于李嘉诚先生捐资的汕头大学,由于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比较弱,汕头大学的专业设置、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更为灵活,较大的办学自主性为汕头大学赢得较快的发展。
3.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高校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也需要引进一流的人才,但由于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经费紧张问题,导致硬件设施不过硬,影响到教学与科研的发展。而一流人才的引进,也必须提供相应的人才待遇,经费短缺不仅没有能力引进人才,甚至导致人才大量外流。因此,通过争取社会捐赠,我们就可以改善高校的硬件设施,如苏州大学的王建法学院就由原东吴大学的校友设立,极大地改善了法学院的办学条件,使苏州大学的法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而由社会捐赠提供的各讲座基金,则为高校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物质平台,推动相关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
4.凝聚高校内部向心力,整合社会资源的需要。要吸引社会捐赠,各高校的第一对象是校友。为了赢得校友的认同,各高校就会把培养的学生作为未来潜在的合作伙伴,尽量提供最好的怎么写作;而校友对于母校的高认同度,也会提高高校的内部向心力和士气。要赢得企业、其他社会法人机构的捐赠,高校需要搞好公共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怎么写作,赢得他们的喜爱,从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二、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高校的社会捐赠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每年接受社会捐赠额达几十亿元,其中北大、清华等高校年捐赠额过亿,年均增长率达到25.69%,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如果将中国高校总体社会捐赠率与国外高校相比,与中国社会富豪拥有的财产相比,中国高校社会捐赠则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缺陷。

1.社会捐款占高校收入比例偏低,社会捐款率低,潜力大。

尽管中国高校社会捐赠规模在不断增长,但在高校教育总经费中呈不断下降趋势(见表1),总体规模依然很小。而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仅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社会捐赠收入就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日本公立高校的社会捐赠约占学校总收入的15%,而私立学校高达50%以上;英国高校经费来源中,捐赠所占比例一般在7%左右。与高校惨淡的社会捐赠相对比,中国富豪人数却急剧增多,据福布斯报道,中国富豪人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奢侈品消费已经占到全球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二,预计2014年中国富豪奢侈品消费将占到全球第一。与国外富豪相比,中国富豪占有社会财富的80%,其捐赠额却只占社会慈善额的15%,有过慈善捐款记录的企业不到1%。2009年,中国慈善捐款占GDP比例仅为0.01%,而美国为

2.2%,中国社会捐赠水平明显偏低,潜力巨大。

2.高校社会捐赠分布不均,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首先,高校捐款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和国内著名高校,从中国校友会2011/2012年推出的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看,除2011年暨南大学这一个“211”高校排到前10名外,2012年排行榜前10名全部是“985”排名靠前高校。如果加上其他社会类型捐赠,地域因素就更为明显。以2008年和地方高校社会捐赠前10名为例,高校社会捐赠基本集中于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教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育水平最高的北京(见下表2),这些高校经费本来就相对充裕;而处于内地贫困地区的云南、贵州、甘肃等地高校,政府拨款本来就低,社会捐赠少,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差距。
其次,由于受教育质量和声誉影响,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社会捐赠额差异巨大。根据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年度校均捐赠收入约2120万元,省属高校校均捐赠收入约134万元,高校年度捐赠收入约为普通省属高校的16倍。处于高校金字塔顶峰的北大、清华两校2008年获得的社会捐助均达到5亿左右,而在调查的1058所地方高校中,有近300所捐赠为零。高校一般属于“211”、“985”或“珠峰计划”项目成员,政府财政拨款相对充裕,而省属院校的财政拨款相对较低,社会捐赠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二者之间的发展能力差距。

3.现有的捐款渠道有限,难以持续。

由于中国高校与社会捐赠者的关系的功利性、短期性,加上中国经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量富豪、中产阶级的移民倾向,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增长空间有限,特别是支撑当前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逐步弱化,中国高校寻求社会捐赠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当前,影响中国高校社会捐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华侨,特别是沿海华侨,老一代华侨都具有强烈的乡土情怀,愿意为家乡教育的发展捐资,如宁波大学、汕头大学、五邑大学都主要依靠华侨捐款建成。但随着老一代华侨的逐渐谢世,华侨二代、三代在国外长大,乡土地域变化必然导致乡土忠诚的改变,向国内捐助动机降低。改革开放后出国的新华侨由于受现代意识影响,国家主义、乡土意识淡薄,捐款一般指向移民国。影响中国高校社会捐助的另一个因素是高校历史,特别是那些民国时期的名校,东吴大学、北洋大学、大学等等,他们的很多校友在国外事业有成,而又具有老派文人的乡土情怀,愿意向当年的母校捐款,但他们大部分年事已高,为母校做贡献的机会越来越少。还有一个因素是专业,一些工科院校校友在资源、能源行业分布比较广。近些年能源、资源暴涨,使很多校友暴发,因此向母校捐款比较慷慨,但能源、资源开发的逐渐规范化,使这种暴发机会逐渐减少,因此,专业依赖也不可持续。即使是地域因素、乡土观念也会随着全球化、普世价值的传播而逐渐弱化,其作用也会不断降低。
因此,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新思想的传播,中国高校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捐助,依靠传统的筹资模式肯定不行,必须要有新的募捐思维。

三、影响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富豪人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高校社会捐赠水平低下,中国富豪缺乏慈善意识呢?

1.从高校角度看,高校自身的严重缺陷影响到社会捐赠意愿。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低下,声誉不佳,对社会贡献力小,使公众缺乏认同感,不愿意捐款。中国高校依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自主权,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本位严重,形式主义盛行,效率低下,导致中国人力资本严重不足,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缺乏核心竞争力。高校的官本位、思想控制、言论不自由也导致高校难以产生新思想,无法应对当前国内严重的精神与道德危机。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发展机会不均等,成为阶层固化的工具。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其拙劣的表现,比如官僚化作风、新校区建设的奢侈,而普遍声誉不佳,难以获得社会认同,也就难以争取到社会捐赠。
其次,高校市场化氛围过浓,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学生的普遍不满。[3] 校友捐赠是高校社会捐赠的重要来源,校友也是高校形象的重要塑造者、传播者,因此,如何激发校友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是高校能否吸引社会捐赠的重要因素。与美国高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满意为宗旨不同,中国高校的官僚化与市场化使学生处于权力的底层,成为高校牟利的工具,高校提供的是低劣的教学与生活怎么写作,收取的却是高昂的学费,性价比明显偏低,导致学生普遍的不满。很难想象,这些视母校如奸商、恶霸的学生会有动力为母校积极捐赠。
再次,高校经费使用不透明,管理不规范,铺张浪费严重,使公众不愿意捐赠。由于高校属于全民所有制,本质上是国企,校长相当于厂长,在官本位的中国,校长负责制使他们的权力基本不受制约,加上监督体系不完善,因此存在着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财务支出的随意性也很大,铺张浪费十分严重。由于捐赠财产的支出缺乏监督,也不很透明,被随意花掉甚至被浪费掉、寻租掉的可能性都很大,因此,公众存在疑虑,不愿意捐赠。
最后,高校过于矜持,对社会捐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主动出击向社会募捐,或者募捐范围窄,过于依赖校友捐赠,导致社会捐赠量少。长期以来,高校以塔的形象存在于世,尽管时势变迁,高校已经不断世俗化,但一些高校领导依然放不下身段向社会募捐,认为向社会募捐就是乞讨。一些高校迫于财务压力,设立教育基金会等募捐机构,但不愿意主动出击,守株待兔丧失很多机会。还有一些高校走到另一个极端,不注重修炼内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声誉,却挖空心思积极募捐,成为乞捐。

2.从政府角度看,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激励的不足也使公众捐赠意愿不高。

首先,税收激励机制不够。尽管近几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但由于捐赠税前扣除适用范围小、扣除比例低,其激励动力不足。根据我国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一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规定过低,超出标准的部分还要纳税。并且,企业捐赠必须通过国家制定的非营利性机构或国家机关才有效,这样的制度规定实际是阻止企业过多捐赠,压制企业捐赠热情。我国现行税法还规定企业捐赠超过当年扣除限额标准的不允许向后年度结转扣除,不符合国际惯例,阻碍了企业捐赠。而公益性实物捐赠则被视同销售,不享受税费优惠,并且免税手续繁杂,也无形中阻碍了公众的捐赠热情。[4]
其次,政府对私人合法财产的保护不到位。长期以来,中国人害怕露富,因为在一个人治社会,私人财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明代初期江南首富沈万三的悲惨遭遇就是前车之鉴。当前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害怕露富心理,一者是法制不健全,至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依然难以入宪,而这一条恰恰是公民权利的根基,也是最大的人权。二者是有些财富来源不合法,应该根据历史实际进行甄别,没收非法所得,保护合法财产。由于私人财产得不到有效保障,公权力的不断膨胀,导致移民热潮不断升温,不利于社会捐赠;国民的害怕露富心理也严重影响了公众的捐赠行为,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3.从私人角度看,财富观念的陈旧与财富缺乏安全感阻碍了公众捐赠。

首先,政府对私人财产保护不力,强势利益集团设租、寻租的普遍化,都使大众缺乏财富安全感。而国内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的激化,也使财富精英缺乏稳定感,不愿意进行社会投资。加上国内社会保障体系极度缺乏,生存的高风险性,都抑制了富裕群体的社会捐赠热情。
其次,中国富豪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导致他们对社会捐赠缺乏热情。长期以来的小私有制观念,使中国富豪普遍把个人价值与个人财富等同,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落后的宗族传统、家族制的长期熏染,使中国富豪更愿意把财富进行代际传承,而不愿意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并且,这些群体由于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尽管财富很多,却依然停留在初级的物质享受阶段,对于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个人价值实现缺乏认知,导致一方面他们穷奢极欲,伤身劳神,空虚无聊,另一方面却对社会公益事业一毛不拔,坐观社会溃败,道德沦丧,其结果是负和博弈,社会矛盾激化。

四、提高中国高校社会捐赠水平的对策

鉴于造成中国高校总体社会捐赠水平低下的原因众多,因此,要提高中国高校的社会捐赠水平,我们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以期实现预期目标。
1.从高校角度看,必须以提高社会声誉为中心,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财务透明度,以学生为本位,主动出击。
首先,声誉是高校的生命,也是吸引社会捐赠的最重要资本。中国高校要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就必须把声誉提升放在第一位。声誉提升主要依靠三个途径,一是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的社会知名学者、专家,在世界科技前沿做出发明、创造。二是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通过自己的创新活动,或自己的思想传播,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办学特色鲜明。南科大特色在于体制,敢为天下先;兰州大学的特色在于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因此赢得社会赞赏,公众认同。
其次,高校应该健全管理,使财务决策化,接受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公众监督,并增加财务透明度,加强对捐赠基金的监管,尽量邀请捐赠机构和捐赠人进入校董会,尊重他们的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更好地吸引社会捐赠,高校应该细化捐赠目标,建立相应的捐赠机构,充分发挥校友会、董事会的作用。高校也应该放下身段,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出击,积极联系校友和社会相关机构,扩大联络范围,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
再次,高校应该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学生是高校的核心主体。但长期的官本位思想与伪市场化改革使学生成为被压迫的对象,导致他们对高校普遍不满。只有把颠倒的师生关系重新理顺过来,让学生重新成为校园主体,为他们提供优质怎么写作,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校才能重新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学生事业有成后也才愿意为自己母校的发展捐赠。
2.从政府角度看,必须改进激励机制,加强私人财产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公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捐赠热情。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捐赠的激励,扩大捐赠税前扣除适用范围、提高扣除比例,放松捐赠机构资格限制,允许企业捐赠超过当年扣除限额标准向后年度结转扣除,简化免税手续,以提高民众的社会捐赠热情。为使社会捐赠效用更高,政府应该制定更优惠的政策,通过对等捐赠等方式鼓励捐赠者向中西部贫困地区高校、地方高校捐款,以缩小社会捐赠方面的区域、结构不平衡,减小马太效应。鉴于今后高校社会捐赠方功利色彩会逐渐消退,个人价值实现的目的逐渐增强,政府可以因势利导,仿效英国制定不同的爵位,授予那些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普通市民,表彰他们的社会成就。
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因为私人财产是个人自由之根本保障。要保障私人财产,宪法的合理修正很有必要,它将为私人财产的保护提供充足的法理依据。但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要使法律得到遵守,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就非常必要,而要监督与制衡权力,就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宪政改革。此外,要解除社会捐赠者的后顾之忧,降低生存风险,政府就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个人、社会、商业三位一体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慈善社会的到来创造基本条件。
3.从个人角度看,必须改变陈

中专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旧的财富观念,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只是数字游戏,没有多大意义,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从终极意义上看,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他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多少贡献,而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卡耐基、洛克菲勒之所以被人们所铭记,不在于他们多么富有,而在于他们创造的慈善基金为人类教育、医疗、福利、文化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至于想把大量的财富留给后代的想法也是愚蠢的,因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奋斗过程而不在于结果,过量的财富实际上剥夺了后代的选择权,使他们的人生缺乏意义。因此,慈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中国富豪应该尽快抛弃落后的财富观,把更多的财富投入到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之中来,使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常思亮.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的路径倚赖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0(1):61-64.
朱洁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J].教育学术月刊, 2001(1):15-17.
[3] 孟丽菊.中外高校社会捐赠:比较、分析及建议[J].教育科学,2007(3):39-43.
[4] 徐水晶.社会公平视角下拓展高校社会捐赠的政府责任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5):87-92.
(责任编辑陈志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