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化妆专业 >有关于艺术家胸襟和个人主义

有关于艺术家胸襟和个人主义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4435 浏览:137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艺术家作为具有鲜明而独立的社会角色,除了社会环境、历史因素、文化背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艺术家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与实现使得艺术家这一角色更为饱满,坚实的构建起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内在理由。因此,艺术家主体应该具有除本身职业技能之外的什么样的素质与品格方能以艺术家的身份来自觉、自立,本文将围绕这一理由做出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艺术家;心力;艺术胸襟;个人主义
人类有三种获得存活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一种是依靠体力,一种是依靠脑力,一种是依靠心力。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是,各行业所强调、重视的人的基本能力大致可以分为这三个领域。当然在具体的行业实施过程当中,三种能力都相互离不开。我们所熟悉的一般的划分为体力与脑力两种能力。这两种划分是根植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基础上所做的,而一旦引入到艺术作为超功利价值层面的时候,用以上两种划分显然无法恰当的将其归属。作为从事艺术工作的艺术家,尽管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用到了体力与脑力,比如说舞蹈家,既需要足够的体力来完成各种优美的肢体语言,又需要大脑来保持想象与平衡,但是却忽略掉了心灵对于一个艺术家的重要作用,艺术家依靠心灵的能力,要强过前面两种能力。就像一个搬运工一样,在他进行工作的时候,对他体力的要求要多过对脑力与心力的要求。心灵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像体力可以通过身体来表现,也不像脑力,可以在大脑皮层中找到依据。心灵是无形的,无法用具体的来寻找依据的,但是它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比如说,一个未经世俗沾染的少女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她那纯洁烂漫又善良的心灵;当一个艺术家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被他那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俗气质所倾倒,这不是来自于艺术家强壮的肢体,也不是来自艺术家发达的智商,而是来自一颗高洁无瑕的心灵。心灵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艺术家所依靠的绝对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与离奇古怪的想法,而是有着最为重要的东西——心灵。如果一个艺术家丧失了心灵的纯粹与不俗,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在艺术的海洋中丢失了船的浆,无论有多大的力气,有多大的理想,没有了破浪而行的工具,只能在茫茫大海上,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随波逐流,作为从事艺术行业的人,如果丧失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素,那就意味着某种悲哀与失败。
我们知道,当一个艺术家以它的作品征服世人的时候,其自身高贵而圣洁的心灵也在我们面前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一个没有高尚心灵的人怎么会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一个没有强大心灵的人,怎么会谱写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乐谱。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本来是要准备“献给英雄”拿破仑的——18世纪初,拿破仑号召拯救被贵族欺压的受苦欧洲民众而被推崇为英雄与自由偶像。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非常失望,一怒之下撕掉了作品题目,扔在地上,后被重新命名为“英雄交响曲”才流传于世。一个执着纯粹的艺术家,会像贝多芬一样有社会性的胸怀绘制热情而饱满的生命赞礼。一个艺术家如果面对着自己民族的宏大场面而激动不已,却艺术家的胸襟与个人主义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对一个流浪街头的乞丐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质疑这个艺术家的心灵与胸怀了。一个连最基本的人文关怀都没有的人,一个不肯为天下苍生而哭泣的人,我们凭什么来对他的艺术家身份而持有中肯。一个胸怀宽阔的艺术家也会像晚年的克里斯多夫一样带着一颗虔诚而崇高的胸怀为欧洲各民族的苦难与不幸而心生怜悯之情。
席勒曾经说过,单单为一个民族而写作的人是可怜的。也就是说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没有一个宽大而包容的心怀,他是无法超越民族、地域、文化、国界、信仰、利益的束缚而拥有一份普适于全人类的人文主义关怀的。因此,一个为自己的时代,为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文化而带着一种排他性的优越感来做艺术的人,是不具备一颗宽容而豁达的宗教胸怀的。因此,越是时代性越强的,越是政治目的明确的艺术作品,统统的被时间的巨浪冲刷的一干二净,它们只存在于现世,却不存在于历史。一颗心灵伟大,胸怀宽广,为全人类的心灵所捍卫真理的人与艺术,就不会被后来人所遗忘,遗忘的应该是那些弄虚作检测、装腔作势、浮夸做作的东西。当一个人心灵纯净之后,他的胸怀也就自然而然的宽广了,就像大海一样,碧蓝无边,美丽宽广。我们身边缺乏这样的艺术胸怀,因此,艺术沦落为世俗的附庸,跟着世俗观念随波逐流,既把握不到艺术的核心也把握不住艺术的精神。正如电影《闻香识女人》中上校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肢体残了,可以有义肢来代替;一个人的灵魂残了,是没有义肢可以替代的。艺术的胸襟就是艺术作品的胸襟,更是艺术家的胸襟,艺术家的胸襟就是代表我们全人类人性中最为纯真、善良那一部分的精神代表。
一个有着伟大胸襟的艺术家,特别突出的就是他那独一无二而又独立的人格。艺术家人格独立是否是来自对个人主义的崇拜与追求呢?是的,这个理由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艺术家的自我不是自私,艺术家的个人主义不是唯我主义,这也是由艺术家的纯粹灵魂与伟大的胸襟来起决定作用的。“个人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是艺术的个人主义却是从有艺术家之日就根植于艺术家灵魂当中的东西。艺术家在深思与创作的时候,没有个人独处的环境是完不成真正作用上的创作的。只有在安静的环境当中,人才能与自己的心灵发生对话与沟通;只有在无他人干扰的情境下,艺术家才能有机会顺利的进入到自己的艺术想象之中,完成审美的体验与创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眼中艺术家都表现的很安静,很孤独的理由。对于一般的人来讲,社会才是我们打交道的对象,我们的心灵已经被世俗的观念,社会的规则,文化的教条,人性的软弱所淹没占据了。一个长期处在噪杂社会中的人,必须有人与之形成干扰与互动他才不感到孤单;而在他一个人的时候,他是寂寞难耐的,因为,一个人的时候,面对的肯定是自己,这时候他的心灵是单调、空乏的,当外界的喧嚣离他而去时候,空虚的心灵对他又无话可说,所以,无聊空洞的纠缠也就自然而然的占据了他的世界。艺术家身处孤独,之所以不被孤独所困,正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实又鲜活的心灵,他在无人的时候,与自己发生坦诚而真实的对话,它可以面对着自己表露自己的深思与感情。艺术家内心的运动是无法通过科学仪器来测量勘测的,所以,只有通过其艺术作品来寻找证据,这是唯一物证,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明。
艺术家的个人主义不单单是表现在行为与生活的层面,而且要上升到他的精神层面,我们知道,伟大的艺术家注定都是孤独的,这是一条难以逃脱的定律。贝多芬的孤独不是因为耳聋,鲁迅、李叔同的孤独不是身边没有人陪伴,他们的孤独是鲜有人理解的。孤独是英雄的第二故乡,孤独是艺术家永远的伴侣。孤独伴随艺术家的身份要比艺术家心爱的伴侣还要忠诚、长久。孤独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处境,也就是个人主义的集中表达。孤独不是另类,当一个人开始孤独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的各个方面开始超越于常人,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境界上,无论在追求上还是在思想上,他的理想与意志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正因为如此,个人主义成就了作为存在于我们主流文化当中的精英主义价值观,我们一方面做这样的追求与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又对他采取着回避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精英主义的梦想,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完成高层次,高水准的沟通与交流了,如果人们都是以这样的高境界来进行行为的话,那么,又何来孤独之有呢?正因为如此,由精英主义造就出来的“孤独”却成了人们难以理解与排斥的对象了,电影《让飞》中,由姜文扮演的张麻子骑着马孤独的出现在影片结尾时,正如头顶的那只雄鹰一样,它的理想飞的太高,它的翅膀太雄壮有力了,以至于跟他在一起的兄弟无法企及,最后只能留他一人形单影只的怀揣落寞的心情保持着作为英雄最后的脸面与尊严。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是个人与集体的冲突,这也是崇高与平庸的冲突,一个保持着崇高理想与高尚节操的人,未必就能得到世俗的尊重与认可,以捍卫真理,追求美好,肯定生命尊严为己任的艺术家的存在自然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与认同。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天才辈出时代,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也是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他们处在一个痛苦的年代里,而痛苦却成为造就一个个艺术天才最有效的推手,这推手起到了淘金拣沙的作用。生命顽强,潜力巨大的艺术家在一次次的打击与磨难中修成正果;而那些弄虚作检测、没有坚定毅力的人在一次次的洗练之中纷纷退出历史的舞台。由此可见,除外部历史与社会因素对伟大艺术家的产生起到客观辅助作用外,艺术家作为主体意识的自我确立与自我实现在之中所占的主导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所具备的感受力、意志力与体验能力成为了艺术完成自觉与自立的关键因素。这是成为一名艺术家角色不可避开的具有伟大胸襟与高贵气质的理由所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