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题目 >探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式工作

探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式工作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26725 浏览:1206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及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期,巴塞尔协议Ⅲ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转变方式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合理风险政策

商业银行用于抵御经营风险的最终工具为资本。而体现风险承受能力的指标即为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对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更趋严格,体现在:一是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在原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及第二支柱资本要求;二是资本定义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更趋严格,部分按原定义的资本可能将不能纳入资本范畴;三是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扩大。由于上述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所面临的资本压力将不断增大。而有效调节资本充足率的方法,一方面是在资产配置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补充资本来达到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在资本补充受外部环节制约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银行内部的资产结构调整来适应,后者相比补充资本的方法更具主动性。因此,制定符合银行风险偏好及监管要求的风险政策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前提。

二、建立以风险回报为核心的风险文化体系

商业银行形成某种管理文化,不仅仅是通过宣传培训、理念灌输等方式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形成配套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因此,形成以风险回报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文化必须将风险回报要求体现在政策制度、经营管理及考核激励过程中。一是应建立以风险回报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应围绕银行经营战略及风险偏好制定统一的风险政策,制定客户选择、风险评估、授信审批、风险限额、业务结构调整等分项政策,将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指标纳入制度体系。之后,结合市场情况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工作。此外,应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由相关部门在客户、业务核准及信贷审批等业务流程中进行控制,确保制度要求有效落实;二是应建立以风险收益平衡为原则的综合定价机制。为有效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应将风险成本因素纳入定价体系,应在资金成本及管理费用的基础上,进行风险成本附加,将预期及非预期损失计入成本,进行定价管理;根据为客户提供金融怎么写作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及各项怎么写作性收费,通过谈判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且考虑客户风险因素后的综合定价体系。同时,应根据风险偏好设置底线要求,指导经营机构开展定价工作;三是建立以风险调整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由于经营层面的经营行为及经营目标更多的是围绕考核指标开展,因此管理制度对于经营层面更多的只能达到底线管理的效果,也就是只能解决“不能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解决“怎么能做好”的问题,则必须通过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引导得以实现。面对今后银行经营资本压力的加大,建立以资本集约化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非常必要。因此,体现资本利用效率及风险调整后收益的考核指标应充分纳入全行考核体系中。此外,考核体系应层层细化,应具体落实到客户经理的考核中,才能有效实现经营目标和风险偏好的统一。

三、理清风险管理要素,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所谓风险管理能力,应基本包括风险的识别、计量、应对能力以及基础管理和内控能力,其高低会直接影响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以银行发放一笔贷款为例,不同银行即使发放相同条件的贷款,由于各自风险管理水平的不同,该贷款所体现出的风险状况及所消耗的风险成本是不同的。原因在于,不同的风险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导致资产损失的各种要素,从而改变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技术层面分析,则是可以改变历史数据水平从而影响风险计量模型。因此,有效理清风险管理要素,并提升各要素的管理能力,是提升全行风险管理整体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前提。应关注如下几方面的要素提升:一是夯实风险基础管理。应针对各项业务的关键环节建立有效的流程风险控制体系形成有效的流程风险控制能力。例如,针对信贷业务的贷后环节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针对贷中环节建立信贷审批、放款审核制度等。应设置关键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定期通过检查、流程评估,保证制度实施到位及定期调整;二是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包括建立关键岗位的相互制约和交叉监督体系、完善的授权与审批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与稽核机制,同时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科技化的风险控制能力等;三是提高风险的应对能力,包括风险预防(如主动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风险规避(如资产结构短期化、有效利用互换工具等)、风险分散(如根据收益和风险相关性因素优化资产组合等)、风险转嫁(如强化风险缓释管理及引入保险制度等)、风险抑制及风险补偿(如完善准备金制度)等能力。通过理清风险要素,提升要素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从而降低风险成本。

四、理清风险组织关系,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确保各项风险政策及风险管理要求及风险管理目标有效实现的关键因素。而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选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是最优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结合自身所有制形式、业务结构、管理流程选取适合自身的组织形式,也就是最优风险管理组织形式应“因行而异”。但建立有效的风险组织体系应秉承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即组织职能应渗透到各业务过程和操作环节、应覆盖各类风险;二是集中管理原则。应设立独立的决策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通过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及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窗口对决策意见有效实施,以统一风险偏好;三是独立性原则。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实现经营发展与风险管理的有效制衡。目前,四大商业银行基本采取的是矩阵型组织形式。即总行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为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含审批)负责各项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同时在各业务管理部门配备风险经理(风险管理窗口)负责在具体业务单元落实风险政策及进行风险管理;各级区域分行比照总行设立对应机构,根据授权行使有关职责。风险条线人员由总行垂直管理,汇报路径采取向本级机构负责人及上级条线管理部门双向汇报并负责的形式。该风险组织形式是基于传统部门银行的组织架构设立的,有其适用性,可以有效实现垂直管理和确保独立性。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由于历史原因或管理特点存在一些缺陷:一是风险管理覆盖不全面。如重信用风险管理轻其他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职能未进行有效统一;另外,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重对公业务轻零售业务、重表内业务轻表外业务等现象;二是未有效利用在业务条线设置的风险管理窗口。虽在各业务条线设置风险管理人员,未完全对相关人员纳入风险条线统一管理,不便于风险政策落实和风险信息传递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