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世界经济 >试议对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和构建

试议对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和构建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9936 浏览:363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img src="www.udooo.com/UploadFiles/2014-02/2/20142174404264505.jpg" alt="对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摘要】作者结合所在学校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内容,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个案访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资料,通过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目前状况分析,积极探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 新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工科院校对特殊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SZ3058)。
2095-3089(2013)10-0011-01
对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的深思与构建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很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大学生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成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者对所在学校某工科专业307名201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显示有96人申请了生源地或在校助学贷款,占31%,其中被调查的307名学生中通过我校绿色通道入学的贫困学生就达到28人,占9.1%。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较大,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目前状况分析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状况分析

1.经济方面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能够提供的费用有限,他们往往通过生源地贷款或在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宿费,而生活费只能靠奖助学金或勤工俭学补贴,日常生活非常拮据。

2.思想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的影响,绝大多数思想较为成熟,积极进取,独立生活能力强,在生活中勤劳节俭,敢于吃苦,对家庭经济目前状况不怨天尤人,比较乐观。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变动较大,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如缺乏责任感、感恩意识淡薄、消极悲观、贪图享乐等。

3.学业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接受新知识慢,英语听说、计算机操作、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与他们大多数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有关。尽管如此,他们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去争取各类奖学金。

4.心理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校期间会承受来自经济、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大多数贫困学生都能理性地看待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现实,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失去了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表现出较强的自卑心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目前状况分析

1.助学贷款金额有限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出台的一项政策,贷款金额仅够学生支付学费和一部分住宿费,大学期间生活费和其他费用只能依靠家庭或勤工获得,加之部分地区贷款名额有限,有些贫困学生无法申请到助学贷款[2]。

2.奖助学金比例不高

奖学金是由国家、企业或个人设立的,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只集中在极少数学生身上。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课余时间去打工,影响了学习,不仅得不到奖学金,还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

3.勤工助学范围较窄

勤工助学范围局限于家教、发放传单、做推销、饭店怎么写作员等,学校提供的岗位也只是在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整理资料、清洁等工作。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受能力所限只能从事一些重复性强、耗时间、工资低的体力活,这不仅加重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更占用了学习和休息时间。

4.教育帮扶方式单一

各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帮扶过程中方式比较单一,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心理状态的关注,导致学生一味索取,自立意识缺失,不敢面对经济困难的现实,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极易出现心理理由。

二、对学生资助模式的深思与构建

(一)“资助”与“育人”并重,发挥榜样力量

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作者所在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育人为本的工作指导方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的同时,他们在观念、品格、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充分体现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

(二)重视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要不断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帮助其建立自我认同,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增强自信心,从而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2]。作者所在学校依托吉林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计划,每学期选拔一定的品学兼优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就业能力拓展培训,旨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求职技巧等,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三)强化诚信教育,提升感恩意识

学校通过“助学贷款还款确认仪式”、“毕业生还贷诚信教育”主题征文等活动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我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不忘用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其中我校某学院“N+n”助学团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N+n”助学团队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2009—2012年,该团队为200多名贫困大学生提供了300多个助学岗位,为100多名小学生提供智力帮扶近1000小时,提供助学金帮扶近万元。

(四)加强勤工助学管理,推动校企合作

我校通过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岗位职责,着力推进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绩效化。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大量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既有效缓解经济理由,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学校高度重视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中广核、吉林电力公司、浙能集团等多家单位均在我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综合素质优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明吉,赵敏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由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黎斌,黎娟.浅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
黎斌(1982-),男,研究生,吉林省东北电力大学学工部思想教育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海峰(1971-),男,本科,吉林省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峻男(1986-),女,吉林省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